⒈ 亦作“旃裘”,古代北方民族用毛制的衣服。
英fur coat;
⒉ 指代北方民族。
例毡裘之长。——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英northern minority nationality;
⒈ 亦作“氊裘”。
⒉ 指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以皮毛制成的衣服。
引《战国策·赵策二》:“大王诚能听臣, 燕 必致毡裘狗马之地。”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氊裘为裳兮骨肉震惊。”
《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三》:“追击至 易水,获毡裘、毳幕、羊马不可胜纪。”
明 方孝孺 《蜀道易》诗:“西有雕题金齿之夷,北有毡裘椎髻之貊。”
⒊ 借指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或其君长。
引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 李陵 ﹞与单于连战十有餘日,所杀过当……毡裘之君长咸震怖。”
《后汉书·郑众传》:“臣诚不忍持大 汉 节对毡裘独拜。”
南朝 梁 丘迟 《与陈伯之书》:“将军独靦颜借命,驱驰毡裘之长,寧不哀哉?”
宋 苏轼 《襄阳乐》诗:“自从毡裘南渡 沔,襄阳 无事多春游。”
⒋ 泛指异族。
引清 霅中人 《<中西纪事>后序》:“祆庙建于京畿,毡裘游于内地。”
⒈ 古代西北胡人以毛皮所制成的衣服。
引《战国策·赵策二》:「大王诚能听臣,燕必致毡裘狗马之地,齐必致海隅鱼盐之地。」
汉·蔡琰〈胡笳十八拍〉:「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膻为味兮枉遏我情。」
⒉ 代指胡人或其酋长。
引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将军独腼颜借命,驱驰毡裘之长,宁不哀哉?」
宋·苏轼〈襄阳乐〉:「自从毡裘南渡沔,襄阳无事多春游。」
“裘”字共有1个读音: [qiú]
汉字 | 裘 |
---|---|
读音 | [qiú] |
注音 | ㄑㄧㄡˊ |
部首 | [衣] 衣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13 部外:7 |
异体字 | 求 ???? ???? |
字形结构 | 上下结构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88D8 |
其它编码 | 五笔:fiye|giye 仓颉:ieyhv 郑码:dvsr 四角:43732 |
笔顺编码 | 1241344413534 |
笔顺笔画 | 一丨丶一ノ丶丶丶一ノフノ丶 |
笔顺名称 | 横 竖 点 提 撇 点 点 点 横 撇 竖提 撇 捺 |
1.毛皮的衣服:狐裘。轻裘。集腋成裘。
2.姓。
基本字义
裘
qiú ㄑㄧㄡˊ
皮衣:狐裘。集腋成裘。 姓。英语 fur garments; surname
德语 Fell, Fell (gegerbt) (S),Pelzmantel (S),Qiu (Eig, F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