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见“一哄”。
⒈ 亦作“一哄”。众声喧扰。
引唐 李郢 《春晚与诸同舍出城迎座主侍郎》诗:“三十驊騮一鬨尘,来时不锁杏园春。”
宋 陆游 《群儿》诗:“须臾一鬨散,无益亦何伤。”
《水浒传》第四一回:“众邻舍方才呐声喊,抬了梯子水桶,一哄都走了。”
⒉ 犹一味。
引元 无名氏 《柳营曲·晋王出寨》:“好家私伴着些歹后生,卖弄他聪明,一鬨的胡行。”
⒈ 形容喧哗吵闹。
引《儒林外史·第六回》:「骂毕,扬长上了轿,行李和小厮跟著,一哄去了。」
《文明小史·第三二回》:「众人听了,更为高兴。当下一哄而去。」
“一”字共有1个读音: [yī]
汉字 | 一 |
---|---|
读音 | [yī] |
注音 | ㄧ |
部首 | [一] 一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1 部外:0 |
异体字 | 壹 弌 ???? |
字形结构 | 独体字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4E00 |
其它编码 | 五笔:ggll 仓颉:m 郑码:a 四角:10000 |
笔顺编码 | 1 |
笔顺笔画 | 一 |
笔顺名称 | 横 |
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
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
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
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
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
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
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
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
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
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
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一
yī ㄧˉ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纯;专:专一。一心一意。 全;满:一生。一地水。 相同:一样。颜色不一。 另外的:蟋蟀一名促织。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一算。试一试。 乃;竞:一至于此。 部分联成整体:统一。整齐划一。 或者:一胜一负。 初次:一见如故。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英语 one; a, an; alone
德语 eins (1) (Num),Radikal Nr. 1 = eins (1),sobald (Adv)
“哄”字共有3个读音: [hōng] [hǒng] [hòng]
汉字 | 哄 |
---|---|
读音 | [hōng][hǒng][hòng] |
注音 | ㄏㄨㄥ|ㄏㄨㄥˇ|ㄏㄨㄥˋ |
部首 | [口] 口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9 部外:6 |
异体字 | 叿 鬨 ???? ???? |
字形结构 | 左右结构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54C4 |
其它编码 | 五笔:kawy 仓颉:rtc 郑码:jeo 四角:64081 |
笔顺编码 | 251122134 |
笔顺笔画 | 丨フ一一丨丨一ノ丶 |
笔顺名称 | 竖 横折 横 横 竖 竖 横 撇 点 |
[hǒng]
1.哄骗:你这是哄我,我不信。
2.哄逗,特指看(kān)小孩儿或带小孩儿:奶奶哄着孙子玩儿。
[hōng]许多人同时发出声音:哄传。
[hòng]吵闹;开玩笑:起哄。一哄而散。
基本字义
哄
hōng ㄏㄨㄥˉ
◎ 好多人同时发声:哄传(chuán )。哄动。
其它字义
哄
hǒng ㄏㄨㄥˇ
说假话骗人:哄人。哄弄。哄骗。用语言或行动逗人喜欢:哄逗。哄劝。哄小孩儿。其它字义
哄
hòng ㄏㄨㄥˋ
◎ 吵闹,搅扰:起哄(故意吵闹扰乱,亦指开玩笑)。哄场(指观众喝倒彩)。哄抢。一哄而起。
英语 coax; beguile, cheat, deceive
德语 betrügen, trüg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