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外藩的意思

wàifān

外藩


拼音wài fān
注音ㄨㄞˋ ㄈㄢ

词语解释

外藩[ wài fān ]

⒈  有封地的诸侯王。亦指地方上的高级官吏。外部的屏藩。外国;藩属。

引证解释

⒈  有封地的诸侯王。亦指地方上的高级官吏。

《晋书·礼志上》:“哀帝 以外藩援立。”
《宋史·孝宗纪赞》:“然自古人君起自外藩,入继大统,而能尽宫庭之孝,未有苦帝。”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邱侍郎献谀》:“邱 竟以外藩再斥,盖两番贡諛,皆不得厚偿。”

⒉  外部的屏藩。

《三国志·魏志·陈矫传》:“矫 説 太祖 曰:‘鄙郡虽小,形便之国也,若蒙救援,使为外藩,则 吴 人剉谋, 徐方 永安。’”

⒊  外国;藩属。

清 程恩泽 《粤东杂感》诗:“外藩 吉利 最雄猜,坐卧高楼互市开。”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盖本朝龙兴之初,喇嘛效顺最早,而其术盛行东土,又夙为 蒙古 诸部落所崇信,故优礼彼教政,以羈縻外藩。”

国语辞典

外藩[ wài fán ]

⒈  属地。

《北史·卷四七·袁翻传》:「若婆罗门能自克厉,使余烬归心,收离聚散,复兴其国者,乃渐令北转,徙度流沙,即是我之外藩。」

⒉  有封地的诸侯王。

《晋书·卷一九·礼志上》:「哀帝以外藩援立,而董宏等称引亡秦,惑误朝议,遂尊恭皇,立庙京师。」
《宋史·卷三五·孝宗本纪三》赞曰:「然自古人君起自外藩,入继大统,而能尽宫庭之孝,未有若帝。」

⒊  外国。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盖本朝龙兴之初,喇嘛效顺最早,而其术盛行东土,又夙为蒙古诸部落所崇信,故优礼彼教政,以羁縻外藩。」

⒋  清代称蒙古、西藏、青海为「外藩」。

“外”字共有1个读音: [wài]  

外

汉字
读音[wài]
注音ㄨㄞˋ
部首[夕]  夕字旁
笔画总笔画:5 部外:2
异体字 ????
字形结构左右结构
统一编码基本区 U+5916
其它编码五笔:qhy 仓颉:niy 郑码:rsid 四角:23200
笔顺编码35424
笔顺笔画ノフ丶丨丶
笔顺名称 撇 横撇/横钩 点 竖 点

“外”字的意思

1.外边;外边的。与“内”“里”相对:门外。外表。

2.关系疏远的;不是自己这方面的:外人。外乡。

3.指外国:对外贸易。外侨。

4.非原有的;非正式的:外加。外号。

5.称母亲、姐妹、女儿的亲属:外祖母。外甥。外孙。

“外”字的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wài ㄨㄞˋ

与“内”、“里”相对:外边。外因。里应(yìng )外合。外行(háng )。不是自己这方面的:外国。外路(同“外地”)。外族。外省。外星人。指“外国”:外域。外宾。外商。称母亲、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戚:外公。外婆。外甥。称岳父母:外父。外姑(岳母)。称丈夫:外子(亦指非婚生之子)。关系疏远的:外人。对正式的而言,指非正式的:外号(绰号)。外史(指正史以外的野史、杂史和以叙述人物为主的旧小说)。外传(zhuàn )。传统戏剧角色名:外旦。外末。外净。

英语 out, outside, external; foreign

德语 außerhalb, fremd

“藩”字共有1个读音: [fān]  

藩

汉字
读音[fān]
注音ㄈㄢ
部首[艹]  草字头
笔画总笔画:18 部外:15
异体字 籓 樊
字形结构上下结构
统一编码基本区 U+85E9
其它编码五笔:aitl 仓颉:tehw 郑码:evpk 四角:44169
笔顺编码122441343123425121
笔顺笔画一丨丨丶丶一ノ丶ノ一丨ノ丶丨フ一丨一
笔顺名称 横 竖 竖 点 点 提 撇 点 撇 横 竖 撇 捺 竖 横折 横 竖 横

“藩”字的意思

1.篱笆:藩篱。

2.屏障;保卫。

3.封建王朝分封的属地或属国:藩国。

“藩”字的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fān ㄈㄢˉ

篱笆:藩篱。屏障,保卫:藩翰(喻保卫国家的重臣)。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借指边防重镇:藩属。藩国。藩镇。藩邦。削藩。称藩(自称属国)。

英语 fence; boundary; outlying border

德语 Zaun, Grenze, Vasallen- (S)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