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吐绶鸡科(Meleagrididae)的一种鸟。头部有红色肉质突起,羽毛有黑、白、深黄等色。也叫“吐锦鸡”、“真珠鸡”、“七面鸟”,俗称“火鸡”。今多饲作家禽。以喉下有肉垂,似绶,故称。
英turkey;
⒈ 鸟名。也叫吐锦鸡、真珠鸡、七面鸟,俗称火鸡。产于 巴 峡 及 闽 广 山中,今多饲作家禽。以喉下有肉垂,似绶,故称。
引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二·附吐绶鸡》:“出 巴峡 及 闽 广 山中,人多畜玩。大者如家鸡,小者如鴝鵒。头颈似雉,羽色多黑,杂以黄白圆点,如真珠斑。项有嗉囊,内藏肉綬,常时不见,每春夏晴明,则向日摆之。顶上先出两翠角,二寸许,乃徐舒其頷下之綬,长阔近尺,红碧相间,采色焕烂……此鸟生亦反哺。行则避草木,故《禽经》谓之避株,《食物本草》谓之吐锦鸡,《古今注》谓之锦囊,《蔡氏诗话》谓之真珠鸡,《倦游録》谓之孝鸟,《诗经》谓之鷊。”
清 赵翼 《题岭南物产图六二韵》:“带箭鸟拖尾,吐綬鸡赘肉。”
⒈ 动物名。鸟纲鹑鸡目雉科。体高大,雄者高达九十公分,雌者较小。头部无羽毛,青色。上嘴根有肉冠,能伸缩;喉下垂生有红色肉瓣。翅膀强大,羽毛颜色因品种而异。雄者时常将尾羽展开成扇形,并发出叫声,而其肉冠及肉瓣会时时变色,灿烂夺目,故称为「吐绶鸡」。
“吐”字共有2个读音: [tǔ] [tù]
汉字 | 吐 |
---|---|
读音 | [tǔ][tù] |
注音 | ㄊㄨˇ|ㄊㄨˋ |
部首 | [口] 口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6 部外:3 |
异体字 | 唋 |
字形结构 | 左右结构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5410 |
其它编码 | 五笔:kfg 仓颉:rg 郑码:jbvv 四角:64010 |
笔顺编码 | 251121 |
笔顺笔画 | 丨フ一一丨一 |
笔顺名称 | 竖 横折 横 横 竖 横 |
[tǔ]
1.使东西从嘴里出来:吐核儿(húr)。吐痰。
2.从口儿或缝儿里长出来或露出来:吐穗儿。吐絮。蚕吐丝。
3.说出来:谈吐。吐露。吐字。吐实情。
[tù]1.(消化道或呼吸道里的东西)不自主地从嘴里涌出:呕吐。吐血。上吐下泻。
2.比喻被迫退还侵占的财物。
基本字义
吐
tǔ ㄊㄨˇ
使东西从口里出来:吐痰。吞吐。吐刚茹柔(吐出硬的,吃下软的;喻欺软怕硬)。放出,露出:高粱吐穗。吐故纳新。说出:吐话。一吐为快。其它字义
吐
tù ㄊㄨˋ
内脏里的东西从口里涌出:呕吐。上吐下泻。把吞没的东西退出来:吐还不义之财。英语 vomit, spew out, cough up
德语 erbrechen (V),etw. widerwillig herausgeben (V),sich übergeben (V)
“绶”字共有1个读音: [shòu]
汉字 | 绶 |
---|---|
读音 | [shòu] |
注音 | ㄕㄡˋ |
部首 | [纟] 绞丝旁 |
笔画 | 总笔画:11 部外:8 |
异体字 | 綬 |
字形结构 | 左右结构 |
繁体字形 | 綬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7EF6 |
其它编码 | 五笔:xepc 仓颉:vmbbe 郑码:zpwx 四角:22147 |
笔顺编码 | 55134434554 |
笔顺笔画 | フフ一ノ丶丶ノ丶フフ丶 |
笔顺名称 | 撇折 撇折 提 撇 点 点 撇 点 横撇/横钩 横撇/横钩 捺 |
一种丝带(旧时多作拴印或佩玉之用)。
绶
(綬)
shòu ㄕㄡˋ
一种丝质带子,古代常用来拴在印纽上,后用来拴勋章:印绶。绶带。英语 silk ribbon attached as a seal
“鸡”字共有1个读音: [jī]
汉字 | 鸡 |
---|---|
读音 | [jī] |
注音 | ㄐㄧ |
部首 | [鸟] 鸟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7 部外:2 |
异体字 | 鷄 雞 鶏 鳮 |
字形结构 | 左右结构 |
繁体字形 | 雞鷄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9E21 |
其它编码 | 五笔:cqyg|cqgg 仓颉:epym 郑码:xsrz 四角:77427 |
笔顺编码 | 5435451 |
笔顺笔画 | フ丶ノフ丶フ一 |
笔顺名称 | 横撇/横钩 点 撇 横折钩 点 竖折折钩 横 |
1.家禽,品种很多,嘴短,上嘴稍弯曲,头部有红色的肉冠。翅膀短,不能高飞。也叫家鸡。
2.(Jī)姓。
鸡
(鷄)
jī ㄐㄧˉ
家禽,品种很多,翅膀短,不能高飞;雄性能报晓,雌性能生蛋:公鸡。母鸡。鸡雏。英语 chicken
德语 Huhn (S, B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