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古代出兵祭社,其名为宜。祭毕,以社肉颁赐众人,谓之受脤。
⒉ 称受命统军为“受脤”。
⒈ 古代出兵祭社,其名为宜。祭毕,以社肉颁赐众人,谓之受脤。
引《左传·闵公二年》:“帅师者,受命于庙,受脤于社。”
杜预 注:“脤,宜社之肉,盛以脤器也。”
⒉ 称受命统军为“受脤”。
引《后汉书·皇甫嵩朱俊传论》:“皇甫嵩、朱儁 并以上将之略,受脤仓卒之时。”
唐 钱起 《送王相公赴范阳》诗:“受脤仍调鼎,为霖更洗兵。”
明 尹耕 《上谷歌》:“时名受脤当关将,岁德临分破阵年。”
清 钮琇 《觚賸·圆圆》:“天子尚隆推轂之仪,将军独耑受脤之柄。”
“脤”字共有1个读音: [shèn]
汉字 | 脤 |
---|---|
读音 | [shèn] |
注音 | ㄕㄣˋ |
部首 | [月] 月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11 部外:7 |
异体字 | ???? 祳 |
字形结构 | 左右结构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8124 |
其它编码 | 五笔:edfe 仓颉:bmmv 郑码:qgh 四角:71232 |
笔顺编码 | 35111311534 |
笔顺笔画 | ノフ一一一ノ一一フノ丶 |
笔顺名称 | 撇 横折钩 横 横 横 撇 横 横 竖提 撇 捺 |
古代王侯祭社稷所用的肉。
基本字义
脤
shèn ㄕㄣˋ
◎ 古代王侯祭社稷所用的肉。
英语 raw meat for sacrif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