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国历史上隋唐时代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为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实际上为三省长官共同负责中枢政务。这一制度对后代的官制影响很大。
英three ministries;
⒈ 省察三事。
引《论语·学而》:“曾子 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后泛指认真反省自己的过失。 《后汉书·郎顗传》:“伏惟陛下躬日昃之听,温三省之勤,思过念咎,务消祗悔。”
南朝 梁 江淹 《讨沉攸之尚书符》:“符至之日,幸加三省。”
明 谢谠 《四喜记·月桂同攀》:“孝名儿乾坤永垂,一日里三省吾身。”
⒉ 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自 南北朝 至 唐,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
引《新唐书·百官志一》:“初, 唐 因 隋 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待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⒊ 借指朝廷决策机构。
引清 姚鼐 《送方坳堂解官后将之上江》诗:“三省最迟麾出把,九州独许盖先倾。”
⒋ 特指我国东北三省。
引《东北人民抗日歌谣选·红旗飘》:“齐心合力打 日本,收回三省救同胞。”
⒈ 以三事省察,泛指详察己身过失。
引《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明·无名氏《贫富兴衰记·楔子》:「吾日三省朝闻道,自古寒儒陋巷居。」
⒈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合称。为隋、唐时代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
引《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一》:「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三”字共有1个读音: [sān]
汉字 | 三 |
---|---|
读音 | [sān] |
注音 | ㄙㄢ |
部首 | [一] 一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3 部外:2 |
异体字 | 叁 參 弎 ???? |
字形结构 | 独体字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4E09 |
其它编码 | 五笔:dggg 仓颉:mmm 郑码:cd 四角:10101 |
笔顺编码 | 111 |
笔顺笔画 | 一一一 |
笔顺名称 | 横 横 横 |
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
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
3.姓。
基本字义
三
sān ㄙㄢ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表示多次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英语 three
德语 drei (3) (Num)
“省”字共有2个读音: [shěng] [xǐng]
汉字 | 省 |
---|---|
读音 | [shěng][xǐng] |
注音 | ㄕㄥˇ|ㄒㄧㄥˇ |
部首 | [目] 目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9 部外:4 |
异体字 | 㗂 䁞 䚇 渻 ???? ???? ???? ???? ???? 省 |
字形结构 | 上下结构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7701 |
其它编码 | 五笔:ithf 仓颉:fhbu 郑码:koml 四角:90602 |
笔顺编码 | 234325111 |
笔顺笔画 | 丨ノ丶ノ丨フ一一一 |
笔顺名称 | 竖 撇 点 撇 竖 横折 横 横 横 |
[shěng]
1.行政区划单位。在中国是地方最大的一级行政区域,直属中央。省下设若干市、县。
2.指省会:进省开会。
3.减免;节约。与“费”相对:省一道工序。省钱。
4.简略:省称。省写。
5.古官署名:尚书省。中书省。
[xǐng]1.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反省。
2.觉悟;明白:省悟。昏迷不省。
3.探望;问候(多指对长辈、亲属):省亲。
基本字义
省
shěng ㄕㄥˇ
地方行政区域:省份。省会。节约,不费:省钱。省事。省吃俭用。简易,减免:省略。省称。省写。中国古官署名:中书省(a.魏晋开始设置,总管国家政务,历代有所沿革,唐初设“中书、尚书、门下”三省共管政事;b.元代“中书省”兼管“尚书省”的职权,权更重,成为中央最高的官署,称地方最高行政官署为“行中书省”,简称“省”,是现在“省”的来历)。尚书省。门下省。秘书省。古代称王宫禁地:省中。省闼(禁中)。其它字义
省
xǐng ㄒㄧㄥˇ
检查:反省(检查自己)。省察(考察)。吾日三省吾身。知觉,觉悟:省悟。发人深省。看望父母、尊亲:省亲。省视。英语 province; save, economize
德语 Provinz (V),sparen ,begreifen, nachvollziehen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