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三德的意思

sān

三德


拼音sān dé
注音ㄙㄢ ㄉㄜˊ

词语解释

三德[ sān dé ]

⒈  三种品德。随文而异。

⒉  即三老。

⒊  指狐的三种特性。

引证解释

⒈  三种品德。随文而异。

《书·洪范》:“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
孔颖达 疏:“此三德者,人君之德,张弛有三也。一曰正直,言能正人之曲使直;二曰刚克,言刚强而能立事;三曰柔克,言和柔而能治。”
《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
《国语·晋语四》:“晋 公子善人也,而 卫 亲也,君不礼焉,弃三德矣。”
韦昭 注:“三德,谓礼宾、亲亲、善善也。”
宋 秦观 《辩士》:“所谓辩士者,必以其具三德,明五机而利口者不与焉。盖上知道德性命之原,下达礼义形器之变,旁通幽明时物之所宜者,识也。窘之而益出,费之而益新,掩之以卒而不乱,压之以重而不慑者,才也。经、传、子、史、天星、地志、医方、卜筮、百家之书,无所不涉而能谨守其宗者,学也。夫是之谓三德。”

⒉  即三老。

《大戴礼记·曾子本孝》:“任善不敢臣三德。”
卢辩 注:“三德,三老也。”

⒊  指狐的三种特性。

唐 白行简 《狐死正丘首赋》:“寧九尾之足尚,实三德而可钦。”

国语辞典

三德[ sān dé ]

⒈  三种品德。

《书经·洪范》:「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
《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

⒉  具有至德、敏德、孝德的三长老。

《大戴礼记·曾子本孝》:「任善不敢臣三德。」
汉·戴德·注:「三德,三老也。」

“三”字共有1个读音: [sān]  

三

汉字
读音[sān]
注音ㄙㄢ
部首[一]  一字旁
笔画总笔画:3 部外:2
异体字 叁 參 弎 ????
字形结构独体字
统一编码基本区 U+4E09
其它编码五笔:dggg 仓颉:mmm 郑码:cd 四角:10101
笔顺编码111
笔顺笔画一一一
笔顺名称 横 横 横

“三”字的意思

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

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

3.姓。

“三”字的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sān ㄙㄢ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表示多次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英语 three

德语 drei (3)​ (Num)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