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脓和血的混合物。
⒈ 脓和血的混合物。
引《三国志·魏志·华佗传》:“初,军吏 李成 苦欬嗽,昼夜不寤,时吐脓血。”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一·枫香脂》﹝附方﹞引 朱有燉 《袖珍方》:“便痈脓血,白胶香一两,为末,入麝香轻粉少许掺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宰严限追比,旬餘,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
⒈ 伤口溃烂所化的黏液与血液。
引《西游记·第三一回》:「果是打死,好道也有些脓血,如何没一毫踪影?」
“脓”字共有1个读音: [nóng]
汉字 | 脓 |
---|---|
读音 | [nóng] |
注音 | ㄋㄨㄥˊ |
部首 | [月] 月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10 部外:6 |
异体字 | 膿 ???? ???? |
字形结构 | 左右结构 |
繁体字形 | 膿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8113 |
其它编码 | 五笔:epey 仓颉:bhbv 郑码:qwrh 四角:74232 |
笔顺编码 | 3511453534 |
笔顺笔画 | ノフ一一丶フノフノ丶 |
笔顺名称 | 撇 横折钩 横 横 点 横撇/横钩 撇 竖提 撇 捺 |
机体组织由于细菌等侵入,发炎后坏死分解而成的汁液。是死亡的白细胞、细菌及脂肪等的混合物。
基本字义
脓
(膿)
nóng ㄋㄨㄥˊ
◎ 疮口流出来的黄白色汁液,是死亡的白血球、细菌及脂肪等的混合物:脓包。脓胸。脓肿。
英语 pus
德语 Eiter (S, Med),eitrig (Adj)
“血”字共有2个读音: [xiě] [xuè]
汉字 | 血 |
---|---|
读音 | [xiě][xuè] |
注音 | ㄒㄧㄝˇ|ㄒㄩㄝˋ |
部首 | [血] 血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6 部外:0 |
异体字 | |
字形结构 | 独体字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8840 |
其它编码 | 五笔:tld 仓颉:hbt 郑码:mlka 四角:27102 |
笔顺编码 | 325221 |
笔顺笔画 | ノ丨フ丨丨一 |
笔顺名称 | 撇 竖 横折 竖 竖 横 |
[xuè]
1.人和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红色,有腥气,由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作用是把养分和激素输送给体内各个组织,收集废物送到排泄器官,调节体温和抵御病菌等。也叫血液。
2.有血统关系的:血亲。血缘。
3.比喻刚强热烈:血性。血气。
4.指月经。
5.姓。
[xiě]义同“血”(xuè):流了一点血。吐了两口血。
基本字义
血
xuè ㄒㄩㄝˋ
人或动物体内循环系统的不透明液体,大多为红色,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味咸而腥:血型。血脂。血压。血糖。血迹。血汗。血泪。血洗。血书。血雨腥风。血海深仇。人类因生育而自然形成的关系:血统。血缘。喻刚强热烈:血性。血气方刚。其它字义
血
xiě ㄒㄧㄝˇ
◎ 义同“血”(xuè),用于口语。多单用,如“流了点儿血”。也用于口语常用词,如“鸡血”、“血块子”。
英语 blood; radical number 143
德语 Blut (S),Blut (S),blutig (Adj),Radikal Nr. 143 = Bl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