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一种打击乐器。古称铜钹、铜盘、铜钵。其围数寸,隐起如浮沤,贯之以韦,相击以和乐。隋唐燕乐法曲中,有“铙钹”相和之乐。
⒈ 一种打击乐器。古称铜钹、铜盘、铜钵。其围数寸,隐起如浮沤,贯之以韦,相击以和乐。 隋 唐 燕乐法曲中,有“鐃鈸”相和之乐。
引《宋史·食货志下二》:“﹝ 绍兴 二十八年﹞寺观鐘、磬、鐃鈸既籍定投税外,不得添铸。”
清 捧花生 《画舫馀谭》:“较之故事,中元节以画舫载僧众,鐃鈸丁冬,放燄口,济孤魂,尤为眼见功德。”
欧阳予倩 《桃花扇》第三幕:“奴把袈裟扯破,卖了藏经,充了木鱼,丢了铙钹。学不得罗刹女去降魔,学不得南海水月观音座。”
⒈ 乐器名。铜制呈圆盘状的合击乐器,小的称为「铙」,声音较响亮。大的称为「钹」,声音较浑厚。
引《儒林外史·第四回》:「吃了开经面,打动铙钹、叮当,念了一卷经,摆上早斋来。」
“铙”字共有1个读音: [náo]
汉字 | 铙 |
---|---|
读音 | [náo] |
注音 | ㄋㄠˊ |
部首 | [钅] 金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11 部外:6 |
异体字 | 鐃 |
字形结构 | 左右结构 |
繁体字形 | 鐃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94D9 |
其它编码 | 五笔:qatq 仓颉:opjpu 郑码:phgr 四角:85712 |
笔顺编码 | 31115153135 |
笔顺笔画 | ノ一一一フ一フノ一ノフ |
笔顺名称 | 撇 横 横 横 竖提 横 斜钩 撇 横 撇 竖弯钩 |
1.击乐器。铜制,圆形,中间隆起部分小,正中有孔,每副两片。常和大钹配合演奏。多用于吹打乐。
2.古代击乐器。青铜制,似铃而大,无舌,有柄,举奏。
基本字义
铙
(鐃)
náo ㄋㄠˊ
铜质圆形的打击乐器,比钹大。 古代军中乐器,像铃铛,但没有中间的锤。英语 cymbals; hand bell; disturb
德语 Nao (chin. Bronzeglocke ohne Klöppel) (S, Mus)
“钹”字共有1个读音: [bó]
汉字 | 钹 |
---|---|
读音 | [bó] |
注音 | ㄅㄛˊ |
部首 | [钅] 金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10 部外:5 |
异体字 | 鈸 |
字形结构 | 左右结构 |
繁体字形 | 鈸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94B9 |
其它编码 | 五笔:qdcy 仓颉:opike 郑码:pgxs 四角:83747 |
笔顺编码 | 3111513544 |
笔顺笔画 | ノ一一一フ一ノフ丶丶 |
笔顺名称 | 撇 横 横 横 竖提 横 撇 横撇/横钩 捺 点 |
俗称镲。击乐器。铜制,圆形,中间隆起部分大,正中有孔,两片相击发声。形制大小不一。常用于吹打乐及戏曲、歌舞伴奏。
基本字义
钹
(鈸)
bó ㄅㄛˊ
◎ 铜质圆形的打击乐器,两个圆铜片,中心鼓起成半球形,正中有孔,可以穿绸条等用以持握,两片相击作声。
英语 cymbals
德语 Becken (S, M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