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古县名。西汉置,因县西南有柴桑山得名,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东汉末,诸葛亮见孙权于此,共图抗曹。晋以后历为浔阳郡和江州治所。隋废。
⒉ 借指晋陶潜。因其故里在柴桑,故称。
⒊ 据《宋书·隐逸传·陶潜》载,潜晩年隐居故里柴桑,有脚疾,外出辄命二儿以篮舆舁之。后因以“柴桑”代指故里。
⒈ 古县名。 西汉 置,因县西南有 柴桑山 得名,治所在今 江西省 九江市 西南。 东汉 末, 诸葛亮 见 孙权 于此,共图抗 曹。晋 以后历为 浔阳郡 和 江州 治所。 隋 废。
引晋 郭璞 《江赋》:“鼓洪涛於 赤岸,沦餘波乎 柴桑。”
⒉ 借指 晋 陶潜。因其故里在 柴桑,故称。
引清 钱谦益 《吴封君七十序》:“指 娄水 为 潯阳,即家园为 庐 阜,饮 柴桑 之酒,一觴独进;鼓 少文 之琴,众山皆响。”
陈三立 《次韵黄知县苦雨》:“陆沉共有神州痛,休问 柴桑 漉酒巾。”
⒊ 据《宋书·隐逸传·陶潜》载, 潜 晚年隐居故里 柴桑,有脚疾,外出辄命二儿以篮舆舁之。后因以“柴桑”代指故里。
引清 赵翼 《哭亡儿耆瑞》诗之五:“葬留 嬴 博 空题墓,归到 柴桑 孰舁舆?”
⒈ 地名。位于江西省九江县西南。汉置,属豫章郡。东汉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取荆州,刘备派诸葛亮见孙权于此。晋陶潜故里。
⒉ 借指故里。
引唐·杜甫〈公安送李二十九弟晋肃入蜀余下沔鄂〉诗:「正解柴桑缆,仍看蜀道行。」
“柴”字共有1个读音: [chái]
汉字 | 柴 |
---|---|
读音 | [chái] |
注音 | ㄔㄞˊ |
部首 | [木] 木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10 部外:6 |
异体字 | 祡 |
字形结构 | 上下结构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67F4 |
其它编码 | 五笔:hxsu 仓颉:ypd 郑码:iirf 四角:22904 |
笔顺编码 | 2121351234 |
笔顺笔画 | 丨一丨一ノフ一丨ノ丶 |
笔顺名称 | 竖 横 竖 提 撇 竖弯钩 横 竖 撇 捺 |
1.柴火:木柴。柴草。上山打柴。
2.干瘦;不松软;纤维多,不易嚼烂:这芹菜显得柴。酱肘子肥而不腻,瘦而不柴。
3.质量低或品质、能力差:这支笔刚用就坏,太柴了。他棋下得特柴。
4.姓。
柴
chái ㄔㄞˊ
烧火用的草木:柴草。柴火。柴门。火柴。木柴。 烧柴祭天:“柴于上帝”。 瘦,不松软:柴鸡。柴心。 姓。英语 firewood, faggots, fu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