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我国古代西南地区氐族的一部。汉武帝元鼎六年于其地置武都郡。分布在今四川西北部及甘肃南部。亦省称“白马”。
⒈ 我国古代西南地区氐族的一部。 汉武帝 元鼎 六年于其地置 武都郡。分布在今 四川 西北部及 甘肃 南部。亦省称“白马”。
引《史记·西南夷列传》:“自 冄駹 以东北,君长以什数, 白马 最大,皆 氐 类也。”
司马贞 索隐:“夷邑名,即 白马氐。”
张守节 正义引《括地志》:“陇右 成州、武州 皆 白马氐,其豪族 杨氏 居 成州 仇池山 上。”
《魏书·氐传》:“氐 者,西夷之别种,号曰 白马。”
“白”字共有1个读音: [bái]
汉字 | 白 |
---|---|
读音 | [bái] |
注音 | ㄅㄞˊ |
部首 | [白] 白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5 部外:0 |
异体字 | 伯 㿟 ???? ???? ???? |
字形结构 | 独体字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767D |
其它编码 | 五笔:rrrr 仓颉:ha 郑码:nk 四角:26000 |
笔顺编码 | 32511 |
笔顺笔画 | ノ丨フ一一 |
笔顺名称 | 撇 竖 横折 横 横 |
1.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
2.光亮;明亮:东方发白。大天白日。
3.清楚;明白;弄明白:真相大白。不白之冤。
4.没有加上什么东西的;空白:白卷。白饭。白开水。一穷二白。
5.没有效果;徒然:白跑一趟。白费力气。
6.无代价;无报偿:白吃。白给。白看戏。
7.象征反动:白军。白区。
8.指丧事:白事。
9.用白眼珠看人,表示轻视或不满:白了他一眼。
10.姓。
11.(字音或字形)错误:写白字。把字念白了。
12.说明;告诉;陈述:表白。辩白。告白。
13.戏曲或歌剧中在唱词之外用说话腔调说的语句:道白。独白。对白。
14.指地方话:苏白。
15.白话:文白杂糅。半文半白。
基本字义
白
bái ㄅㄞˊ
雪花或乳汁那样的颜色:白色。白米。 明亮:白昼。白日做梦。 清楚:明白。不白之冤。 纯洁:一生清白。白璧无瑕。 空的,没有加上其它东西的:空白。白卷。 没有成就的,没有效果的:白忙。白说。 没有付出代价的:白吃白喝。 陈述:自白。道白(亦称“说白”、“白口”)。 与文言相对:白话文。 告语:告白(对公众的通知)。 丧事:红白喜事(婚事和丧事)。 把字写错或读错:白字(别字)。 政治上反动的:白匪。白军。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白族。白剧。 姓。英语 white; pure, unblemished; bright
德语 weiß (Adj),hell, klar (Adj),rein (Adj),Bai (Eig, Fam)
“马”字共有1个读音: [mǎ]
汉字 | 马 |
---|---|
读音 | [mǎ] |
注音 | ㄇㄚˇ |
部首 | [马] 马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3 部外:0 |
异体字 | 馬 ???? ???? ???? ???? |
字形结构 | 独体字 |
繁体字形 | 馬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9A6C |
其它编码 | 五笔:cnng|cgd 仓颉:nvsm 郑码:xa 四角:77127 |
笔顺编码 | 551 |
笔顺笔画 | フフ一 |
笔顺名称 | 横折 竖折折钩 横 |
1.哺乳动物,头小,面部长,耳壳直立,颈部有鬣,四肢强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长毛。是重要的力畜之一,可供拉车、耕地、乘骑等用。皮可制革。
2.大:马蜂。马勺。
3.姓。
马
(馬)
mǎ ㄇㄚˇ
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马匹。骏马。马到成功。马首是瞻(喻跟随别人行动)。 大:马蜂。马勺。 姓。英语 horse; surname; KangXi radical 187
德语 Pferd; groß (S, Bio),Springer (schwarzer Stein im chinesischen Schach) (S),Ma (Eig, Fam),Radikal Nr. 187 = Pferd (S)
“氐”字共有2个读音: [dī] [dǐ]
汉字 | 氐 |
---|---|
读音 | [dī][dǐ] |
注音 | ㄉㄧ|ㄉㄧˇ |
部首 | [氏] 氏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5 部外:1 |
异体字 | ???? ???? 低 底 抵 柢 |
字形结构 | 独体字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6C10 |
其它编码 | 五笔:qayi 仓颉:hpm 郑码:rhs 四角:72740 |
笔顺编码 | 35154 |
笔顺笔画 | ノフ一フ丶 |
笔顺名称 | 撇 竖提 横 斜钩 点 |
[dī]
1.古代民族名。汉、唐时分布于今陕、甘、川、滇等省,从事畜牧和农业。十六国中的前秦、后凉即氐人所建。其后,大部与汉人同化。
2.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dǐ]根本。
基本字义
氐
dī ㄉㄧˉ
低;低下。后作“低”。《正字通•氏部》:“氐,與低同。” 古代少数民族名。殷、周至南北朝分布在今西北一帶。《廣韻•齊韻》:“氐,氐、羌。” 星座名。二十八宿之一,东方苍龙七宿的第三宿,共有四颗星。亦称天根。 〔氐道〕古县名。汉置,在今甘肃省武山县东南。其它字义
氐
dǐ ㄉㄧˇ
根本;基础。后作“柢”。《玉篇•氏部》:“氐,本也。” 至;抵达。后作“抵”。《説文•氐部》:“氐,至也。” 止;终极。《爾雅•釋詁下》“底,止也” 副词。概括之词,相当于“大略”、“大抵”。《正字通•氏部》:“氐,大氐,猶言大凡也。俗作抵。”英语 name of an ancient t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