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人或动物的骨头架子。亦指人的体格;身材。
⒉ 比喻诗文或其他事物的骨架或主体。
⒊ 骨气;品格。
⒋ 气质;仪态。
⒈ 人或动物的骨头架子。亦指人的体格;身材。
引《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那 玉英 虽经了许多磨折,到底骨格犹存。将息数日,面容顿改。”
沙汀 《卢家秀》:“卢家秀 同他相反,矮垛垛的,骨格宽大,白晰红润的宽脸上长着一对大而发亮的眼睛。”
⒉ 比喻诗文或其他事物的骨架或主体。
引唐 元稹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穠莫备。”
元 陈宜甫 《旧扇吟寄程雪楼廉使》:“携持骨格轻,发挥力量大。”
胡适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七:“章炳麟 的文章,所以能自成一家,也并非因为他模仿 魏 晋,只是因为他有学问做底子,有论理做骨格。”
⒊ 骨气;品格。
引唐 吴融 《赴阙次留献荆南成相公三十韵》:“骨格凌秋耸,心源见底空。”
蒋光慈 《少年飘泊者》十七:“我想,一个人总要有点骨格,决不应如牛猪一般的驯服。”
⒋ 气质;仪态。
引元 郑光祖 《伊尹耕莘》第一折:“此子生的形容端正,骨格清奇,非等闲之人也。”
明 何景明 《相逢行赠孙从一》诗:“只今骨格殊恒调,倾都见者嗟英妙。”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三:“见骨格清整,白鬚飘然。”
⒈ 人的风格、气度。
引《三国演义·第二九回》:「惟仲谋形貌奇伟,骨格非常,乃大贵之表。」
⒉ 诗文的骨架和格式。
“骨”字共有2个读音: [gǔ] [gū]
汉字 | 骨 |
---|---|
读音 | [gǔ][gū] |
注音 | ㄍㄨˇ|ㄍㄨ |
部首 | [骨] 骨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9 部外:0 |
异体字 | |
字形结构 | 上下结构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9AA8 |
其它编码 | 五笔:mef 仓颉:bbb 郑码:lw 四角:77227 |
笔顺编码 | 255452511 |
笔顺笔画 | 丨フフ丶フ丨フ一一 |
笔顺名称 | 竖 横折 横折 点 横撇/横钩 竖 横折钩 横 横 |
[gǔ]
1.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
2.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
3.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
4.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
[gū]1.〔骨朵儿〕尚未开放的花朵。
2.〔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基本字义
骨
gǔ ㄍㄨˇ
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 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 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 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其它字义
骨
gū ㄍㄨˉ
〔骨朵儿(duor )〕尚未开放的花朵。 〔骨碌〕滚动(“碌”读轻声)。英语
bone; skeleton; frame, framework
德语 Knochen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