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德士的意思

shì

德士


拼音dé shì
注音ㄉㄜˊ ㄕˋ

词语解释

德士[ dé shì ]

⒈  宋温州人林灵素,少从浮屠学,苦其师打骂,改当道士。后以方术为宋徽宗所宠,“欲废释氏以逞前憾”,请改僧为德士。徽宗采纳其建议,遂于宣和元年正月下诏废佛。

引证解释

⒈  宋 温州 人 林灵素,少从浮屠学,苦其师打骂,改当道士。后以方术为 宋徽宗 所宠,“欲废释氏以逞前憾”,请改僧为德士。 徽宗 采纳其建议,遂于 宣和 元年正月下诏废佛。参阅《宋史·徽宗纪四》。

宋 费衮 《梁溪漫志·改德士颂》:“宣和 庚子,改僧为德士,一时浮屠有以违命被罪者。”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诗》:“政和 间, 林灵素 主张道教,建议以僧为德士,使加冠巾,其意以释氏为出其下耳。 临川 饶德操,时弃儒为僧,作《德士颂》四首。其一云:‘德士旧来称进士,黄冠初不异儒冠。种种是名名是假,世人谁不被名谩。’”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释道·废佛氏》:“除佛之禁,莫酷於 元魏 太武帝 ……又次,则 宋 宣和 中除佛教,改佛为大觉金仙,佛寺为神霄宫,僧加冠簪为德士,其事皆 徽宗 独断。”

国语辞典

德士[ dé shì ]

⒈  德操高尚的士人。

⒉  僧侣的别称。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一·记诗》:「政和间,林灵素主张道教,建议以僧为德士,使加冠巾,其意以释氏为出其下耳。」

“士”字共有1个读音: [shì]  

士

汉字
读音[shì]
注音ㄕˋ
部首[士]  士字旁
笔画总笔画:3 部外:0
异体字
字形结构独体字
统一编码基本区 U+58EB
其它编码五笔:fghg 仓颉:jm 郑码:baa 四角:40100
笔顺编码121
笔顺笔画一丨一
笔顺名称 横 竖 横

“士”字的意思

1.古代指未婚的男子。

2.古代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

3.士人:士农工商。

4.军人:士兵。士气。

5.某些国家军人的一级,在尉以下:上士。中士。下士。

6.指某些技术人员:医士。护士。技士。助产士。

7.对人的美称:烈士。勇士。女士。

8.姓。

“士”字的基本解释

shì ㄕˋ

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士族。士大夫。 旧时指读书人:士子。士民。学士。 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士女。 对人的美称:志士。烈士。女士。 军衔的一级,在尉以下;亦泛指军人;上士。士兵。士卒。士气。 称某些专业人员:医士。护士。 姓。

英语 scholar, gentleman; soldier

德语 Geisteswissenschaftler (S)​,Gelehrte (S)​,Shi (Eig, Fam)​,Leibwächter (schwarzer Stein im chinesischen Schach)​ ,Radikal Nr. 33 = Gelehrter, Intellektueller (S)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