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伏藏的意思

cáng

伏藏


拼音fú cáng
注音ㄈㄨˊ ㄘㄤˊ

词语解释

伏藏[ fú cáng ]

⒈  隐藏;潜藏。

引证解释

⒈  隐藏;潜藏。

《墨子·杂守》:“及为微职,可以迹知往来者少多,即所伏藏之处。”
《朱子语类》卷六九:“利贞是静而伏藏於内。”
明 吴承恩 《开府介川毛公德政颂》:“害悉絶除,姦无伏藏。”
鲁迅 《野草·淡淡的血痕中》:“造物主、怯弱者,羞惭了,于是伏藏。天地在猛士的眼中于是变色。”

国语辞典

伏藏[ fú cáng ]

⒈  隐藏、匿藏。

《墨子·杂守》:「可以迹知往来者少多,即所伏藏之处。」

“伏”字共有1个读音: [fú]  

伏

汉字
读音[fú]
注音ㄈㄨˊ
部首[亻]  单人旁
笔画总笔画:6 部外:4
异体字 ???? ????
字形结构左右结构
统一编码基本区 U+4F0F
其它编码五笔:wdy 仓颉:oik 郑码:ngs 四角:23284
笔顺编码321344
笔顺笔画ノ丨一ノ丶丶
笔顺名称 撇 竖 横 撇 捺 点

“伏”字的意思

1.身体向前靠在物体上;趴:伏案。伏在桌子上。

2.低下去:起伏。此起彼伏。

3.隐藏:潜伏。伏击。昼伏夜出。

4.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伏天:入伏。初伏。三伏天。每伏十天。

5.屈服;低头承认;被迫接受:伏诛。

6.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

7.姓。

8.伏特的简称。1安的电流通过电阻为1欧的导线时,导线两端的电压是1伏。

“伏”字的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fú ㄈㄨˊ

趴,脸向下,体前屈:伏卧。伏案读书。低下去:此起彼伏。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伏法。伏输。伏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隐藏:伏兵。埋伏。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伏日。伏旱。伏暑。伏天。姓。

英语 crouch, crawl, lie hidden, conceal

德语 unterwerfen (V)

“藏”字共有2个读音: [cáng]   [zàng]  

藏

汉字
读音[cáng][zàng]
注音ㄘㄤˊ|ㄗㄤˋ
部首[艹]  草字头
笔画总笔画:17 部外:14
异体字 臟 ???? ???? ???? 蔵 臧 匨 䒙
字形结构上下结构
统一编码基本区 U+85CF
其它编码五笔:adnt|aauh 仓颉:tims 郑码:ehzh 四角:44253
笔顺编码12213513125125534
笔顺笔画一丨丨一ノフ一ノ一丨フ一丨フフノ丶
笔顺名称 横 竖 竖 横 撇 竖折/竖弯 横 撇 横 竖 横折 横 竖 竖折/竖弯 斜钩 撇 点

“藏”字的意思

[cáng]

1.隐蔽:躲藏。

2.收存:藏书。

[zàng]

1.储放大量东西的地方:宝藏。

2.佛教、道教经典的总称:道藏。

3.西藏的简称:青藏公路。

4.藏族。

5.古又同“脏(zàng)”。

“藏”字的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cáng ㄘㄤˊ

隐避起来:埋藏。包藏。藏奸。藏匿。隐藏。蕴藏。藏污纳垢。收存起来:收藏。藏品。藏书。储藏。

其它字义

zàng ㄗㄤˋ

储放东西的地方:藏府。宝藏。道教、佛教经典的总称:道藏。大藏经。三藏(佛教经典“经”、“律”、“论”三部分)。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等省:藏族。中国西藏自治区的简称。古同“臟”。

英语 hide, conceal; hoard, store up

德语 verbergen, verstecken, verheimlichen (V)​,bewahren, aufheben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