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阿谀随顺。
⒉ 谓诬妄不实。
⒊ 偏袒回护。
⒈ 阿谀随顺。
引唐 韩愈 《答吕毉山人书》:“议虽未中节,其不肯阿曲以事人者灼灼明矣。”
《明史·胡俨传》:“必能为 董子 之正言,而不为 公孙 之阿曲。”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四章第三节:“建武 二十四年(48年), 刘秀 下诏重申‘阿附蕃王法’,凡阿曲附益王侯的,都要受到很严厉的处分。”
⒉ 谓诬妄不实。
引《旧唐书·许敬宗传》:“敬宗 自掌知国史,记事阿曲。”
⒊ 偏袒回护。
引《魏书·高道穆传》:“若御史、司直纠劾失实,悉依所断狱罪之。听以所检,迭相纠发。如二使阿曲,有不尽理,听罪家诣门下通诉,别加案检。”
宋 苏洵 《议法》:“唐 之初大臣 房 杜 辈,为刑统毫釐轻重,明辨别白,附以仁义,无所阿曲,不知 周公 之刑,何以易此。”
“阿”字共有2个读音: [ā] [ē]
汉字 | 阿 |
---|---|
读音 | [ā][ē] |
注音 | ㄚ|ㄜ |
部首 | [阝] 双耳刀 |
笔画 | 总笔画:7 部外:5 |
异体字 | |
字形结构 | 左右结构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963F |
其它编码 | 五笔:bskg 仓颉:nlmnr 郑码:yaj 四角:71220 |
笔顺编码 | 5212512 |
笔顺笔画 | フ丨一丨フ一丨 |
笔顺名称 | 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 竖 横 竖 横折 横 竖钩 |
[ā]
1.用在排行、小名或姓的前面,有亲昵的意味:阿大。阿宝。阿唐。
2.用在某些亲属名称的前面:阿婆。阿爹。阿哥。
[ē]1.迎合;偏袒:阿附。阿谀。刚直不阿。阿其所好。
2.大的丘陵:崇阿。
3.弯曲的地方:山阿。
4.指山东东阿:阿胶。
5.姓。
基本字义
阿
ā ㄚˉ
◎ 加在称呼上的词头:阿大。阿爷。阿爹。阿罗汉。阿毛。阿婆。阿弟。阿姊。
其它字义
阿
ē ㄜˉ
迎合,偏袒:阿附。阿其所好。阿谀逢迎。凹曲处:山阿。英语
prefix for people's names; used in transliteration
德语 Partikel
“曲”字共有2个读音: [qū] [qǔ]
汉字 | 曲 |
---|---|
读音 | [qū][qǔ] |
注音 | ㄑㄩ|ㄑㄩˇ |
部首 | [曰] 扁日旁 |
笔画 | 总笔画:6 部外:2 |
异体字 | 䒼 ???? ???? 麯 粬 |
字形结构 | 独体字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66F2 |
其它编码 | 五笔:mad 仓颉:tw 郑码:kkd 四角:55600 |
笔顺编码 | 251221 |
笔顺笔画 | 丨フ一丨丨一 |
笔顺名称 | 竖 横折 横 竖 竖 横 |
[qǔ]
1.一种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行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一支曲可以单唱,几支曲可以合成一套,也可以用几套曲子写成戏曲。
2.(曲儿)歌曲:曲调。戏曲。小曲儿。高歌一曲。
3.歌谱:《义勇军进行曲》是聂耳作的曲。
[qū]1.弯曲(跟“直”相对):曲线。曲尺。弯腰曲背。山回水曲。曲径通幽。
2.使弯曲:曲肱而枕(肱:胳膊)。曲突徙薪。
3.弯曲的地方:河曲。
4.不公正;无理:是非曲直。
5.姓。
6.用曲霉和它的培养基(多为麦子、麸皮、大豆的混合物)制成的块状物,用来酿酒或制酱。
基本字义
曲
(⑤麯、⑤麴)
qū ㄑㄩˉ
弯转,与“直”相对:弯曲。曲折(zhé)。曲笔(❶古代史官不按事实、有意掩盖真相的记载;❷写文章时故意离题而不直书其事的笔法)。曲肱而枕。曲尽其妙。 不公正,不合理:曲说。曲解(jiě)。委曲求全。 弯曲的地方:河曲。 偏僻的地方:乡曲。 酿酒或制酱时引起发酵的东西:酒曲。曲霉。 姓。其它字义
曲
qǔ ㄑㄩˇ
能唱的文词,一种艺术形式:曲艺。曲话。 歌的乐调:曲调(diào)。曲谱。异曲同工。曲高和(hè)寡。英语
crooked, bent; wrong, false
德语 gekrümmt, falsch (V),Beuge (S),Lied (S),Unrecht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