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亦作“趁虚”。亦作“趂虚”。
⒉ 赶集。
⒈ 亦作“趁虚”。亦作“趂虚”。赶集。
引唐 柳宗元 《柳州峒氓》诗:“青箬裹盐归 峒 客,緑荷包饭趁虚人。”
宋 钱易 《南部新书》辛:“端州 已南,三日一市,谓之趂虚。”
宋 范成大 《豫章南浦亭泊舟》诗之二:“趁墟犹市井,收潦再耕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鸮鸟》:“周村 为商贾所集,趁墟者车马辐輳。”
杨干华 《惊蛰雷》:“钱革 借口学 大寨,组织冲击队,不准人探亲,不准人趁墟。”
⒈ 赶集。
引唐·柳宗元〈柳州峒氓〉诗:「青箬里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
例如:「天色微曦,便到市场趁墟去了。」
“墟”字共有1个读音: [xū]
汉字 | 墟 |
---|---|
读音 | [xū] |
注音 | ㄒㄩ |
部首 | [土] 提土旁 |
笔画 | 总笔画:14 部外:11 |
异体字 | 圩 虚 虛 |
字形结构 | 左右结构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589F |
其它编码 | 五笔:fhag|fhog 仓颉:gypc 郑码:biku 四角:41112 |
笔顺编码 | 12121531522431 |
笔顺笔画 | 一丨一丨一フノ一フ丨丨丶ノ一 |
笔顺名称 | 横 竖 提 竖 横 横撇/横钩 撇 横 竖弯钩 竖 竖 点 撇 横 |
1.原来许多人家居住过而现在已经荒废了的地方:废墟。
2.村庄:墟里。
3.同“圩(xū)”。
墟
xū ㄒㄩˉ
有人住过而现已荒废的地方:废墟。殷墟。墟里(村落)。丘墟(①废墟,荒地;②坟墓)。 土丘。 毁坏,使成为废墟。 同“圩”。英语 high mound; hilly countryside; waste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