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肠痈的意思

chángyōng

肠痈


拼音cháng yōng
注音ㄔㄤˊ ㄩㄥ

繁体腸癰

词语解释

肠痈[ cháng yōng ]

⒈  亦作“肠癕”。

⒉  中医指阑尾炎。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肠疸”。中医指阑尾炎。《三国志·魏志·华佗传》作“肠臃”。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
《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军吏 李成 苦欬,昼夜不寐, 佗 以为肠癕,与散两钱服之。”

国语辞典

肠痈[ cháng yōng ]

⒈  中医指肠腔脓肿。可分为大肠痈及小肠痈,前者指急性阑尾炎,多因湿热、气滞、血瘀等留驻肠中,气血郁阻而引起。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局部性压痛和腹肌紧张等。

“痈”字共有1个读音: [yōng]  

痈

汉字
读音[yōng]
注音ㄩㄥ
部首[疒]  病字旁
笔画总笔画:10 部外:5
异体字 癰 癕 㿈 ????
字形结构半包围结构
繁体字形
统一编码基本区 U+75C8
其它编码五笔:uek 仓颉:kbq 郑码:tld 四角:00127
笔顺编码4134135112
笔顺笔画丶一ノ丶一ノフ一一丨
笔顺名称 点 横 撇 点 提 撇 横折钩 横 横 竖

“痈”字的意思

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病原体是葡萄球菌,多发生在背部或项部,症状是局部红肿,形成硬块,表面有许多脓疱,有时形成许多小孔,呈筛状,非常疼痛,常引起发热、寒战等,严重时并发败血症。

“痈”字的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癰)

yōng ㄩㄥˉ

 ◎ 一种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易生于颈、背部,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痈疽。吮痈舐痔(喻不择手段地巴结,厚颜无耻地迎合权贵)。

英语 carbuncle, sore, ulcer, abscess

德语 Karbunkel, Karfunkel (S)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