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长一尺的木简;信札。
例与人尺牍,主皆臧去以为荣。——《汉书·陈遵传》
寄长怀于尺牍。——杜笃《吊比干文》
英correspondence (of an eminent writer);
⒈ 长一尺的木简。古代用以书写。
引《后汉书·北海靖王兴传》:“及寝病,帝驛马令作草书尺牘十首。”
李贤 注:“《説文》云:‘牘,书版也。’盖长一尺,因取名焉。”
《三国志·魏志·胡昭传》:“胡昭 善史书,与 钟繇、邯郸淳、卫顗、韦诞 并有名,尺牘之迹,动见楷模。”
《文选·谢瞻<王抚军庾西阳集别作>诗》:“谁谓情可书,尽言非尺牘。”
李周翰 注:“言一尺之版,不可尽其情也。”
明 徐渭 《会稽县志诸论·山川论》:“一圣君、一贤相,书天下九之一之山川,不满一尺牘;今志 会稽 者,书天下千之一之山川,乃累数十纸而未终。”
⒉ 信札,书信。
引《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论》:“緹縈 通尺牘,父得以后寧。”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禰衡 代书,亲疏得宜:斯又尺牘之偏才也。”
唐 欧阳詹 《送张尚书书》:“以尚书山容海纳,则自断於胸襟矣,岂在攸攸八行尺牘进退於人乎?”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七:“尝有应制科人 成鋭,集诗三篇,国子博士 侯君 以献於 随,随 览之,乃亲笔尺牘答 侯君。”
刘师培 《<文章学史>序》:“有由下告上之词,则为奏疏;有同辈相告之词,则为书启尺牘。”
鲁迅 《花边文学·一思而行》:“看 郑板桥 《道情》一遍,谈幽默十天,买 袁中郎 尺牍半本,作小品一卷。”
⒊ 文辞。
引《南史·蔡景历传》:“景歷 少俊爽,有孝行,家贫好学,善尺牘,工草隶。”
《资治通鉴·汉灵帝熹平六年》:“帝好文学,自造《皇羲篇》五十章,因引诸生能为文赋者并待制 鸿都门 下,后诸为尺牘及工书鸟篆者,皆加引召。”
金 元好问 《中州集·刘勋》:“少宣 长於尺牘,落笔皆有可观。”
⒋ 指墨迹,字迹。
引《新唐书·儒学传上·欧阳询》:“询 初效 王羲之 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牘所传,人以为法。”
⒈ 尺牍,本指古代书写用的木简,后借指书信。
引《文选·潘岳·杨荆州诔》:「草隶兼善,尺牍必珍。」
唐·杜甫〈上韦左相二十韵〉:「聪明过管辂,尺牍倒陈遵。」
近函牍 信札 尺素 书翰 书信
“尺”字共有2个读音: [chǐ] [chě]
汉字 | 尺 |
---|---|
读音 | [chǐ][chě] |
注音 | ㄔˇ|ㄔㄜˇ |
部首 | [尸] 尸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4 部外:1 |
异体字 | |
字形结构 | 独体字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5C3A |
其它编码 | 五笔:nyi 仓颉:so 郑码:xms 四角:77807 |
笔顺编码 | 5134 |
笔顺笔画 | フ一ノ丶 |
笔顺名称 | 横折 横 撇 捺 |
[chǐ]
1.市制长度单位。10寸为1尺,10尺为1丈。1尺约合33.33厘米。
2.泛指量长度和画图用的器具:卷尺。丁字尺。
3.像尺的东西:计算尺。
[chě]工尺谱记音符号之一。相当于简谱的“2”。
基本字义
尺
chǐ ㄔˇ
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亦称“市尺”。一尺等于十寸。西汉时一尺等于0.231米,今三尺等于一米):尺素(a.一尺长的白绢,借指小画幅;b.书信)。尺短寸长。尺牍。量长度的器具:竹尺。像尺的东西:铁尺。仿尺。戒尺。形容微少或短小:尺布。咫尺天涯。其它字义
尺
chě ㄔㄜˇ
◎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2”。
英语 Chinese measure approx. 'foot'
德语 Che (die vierte der fünf Musiknoten) (Eig, Mus),Lineal (S, Math),Chi, chin. Fuß ( Längenmaß: 1,3 Meter ) (S),Lineal, Zollstock (S),linealförmiges Gerät (S)
“牍”字共有1个读音: [dú]
汉字 | 牍 |
---|---|
读音 | [dú] |
注音 | ㄉㄨˊ |
部首 | [片] 片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12 部外:8 |
异体字 | 牘 |
字形结构 | 左右结构 |
繁体字形 | 牘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724D |
其它编码 | 五笔:thgd 仓颉:lljnk 郑码:nxtg 四角:24084 |
笔顺编码 | 321512544134 |
笔顺笔画 | ノ丨一フ一丨フ丶丶一ノ丶 |
笔顺名称 | 撇 竖 横 横折 横 竖 横撇/横钩 点 点 横 撇 点 |
1.古代写字用的木简。
2.公文;书信:文牍。尺牍。
基本字义
牍
(牘)
dú ㄉㄨˊ
古代写字用的木片:文牍(公文)。尺牍(书信)。案牍。古代乐器名。英语 writing tablet; documents,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