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稗草和稊草。泛指杂草。
⒉ 比喻卑微。
⒈ 稗草和稊草。泛指杂草。
引明 徐渭 《次夕降抟雪》诗:“瓣觚出六摧桃李,瑞舛过三党稗稊。”
⒉ 比喻卑微。
引唐 韩愈 《南内朝贺归呈同官》诗:“君恩 泰山 重,不见酬稗稊。”
唐 元稹 《青云驿》诗:“道胜即为乐,何惭居稗稊。”
“稊”字共有1个读音: [tí]
汉字 | 稊 |
---|---|
读音 | [tí] |
注音 | ㄊㄧˊ |
部首 | [禾] 禾木旁 |
笔画 | 总笔画:12 部外:7 |
异体字 | 䄺 ???? 蕛 䅠 ???? |
字形结构 | 左右结构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7A0A |
其它编码 | 五笔:tuxt 仓颉:hdcnh 郑码:mfuy 四角:28927 |
笔顺编码 | 312344351523 |
笔顺笔画 | ノ一丨ノ丶丶ノフ一フ丨ノ |
笔顺名称 | 撇 横 竖 撇 点 点 撇 横折 横 竖折折钩 竖 撇 |
一种形状似稗的野草,果实像小米。
基本字义
稊
tí ㄊㄧˊ
稗子一类的草,子实像糜子:“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杨柳新长出的嫩芽:“枯杨生稊。”英语 darnels, tares
德语 tariert ,Gras, Rasen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