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不修德行;缺乏德行。不自以为有德。不施恩德。丕德,大德。不,通“丕”。不感激。谦词。帝王自称。
⒈ 不修德行;缺乏德行。
引《书·伊训》:“尔惟不德罔大,坠厥宗。”
孔颖达 疏:“尔惟不德,谓不修德为恶也。”
《汉书·文帝纪》:“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
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朕以不德,少遭閔凶,越在西土,迁于 唐 卫。”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上军校尉 蹇硕 以帝轻佻不德,二舅好脩虚名,无股肱之才,惧不能安社稷也。”
⒉ 不自以为有德。
引《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韩非子·解老》:“德则无德,不德则在有德。”
南朝 陈 徐陵 《劝进梁元帝表》:“未知上德之不德,惟见圣人之不仁。”
⒊ 不施恩德。
引《左传·文公十七年》:“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鋌而走险,急何能择?”
⒋ 不感激。
引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行篡》:“货多则辨,辨则民不德其上。”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以功受赏,臣不德君。”
⒌ 谦词。帝王自称。
引《太平广记》卷一一八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东方朔》:“帝欢悦举觴并劝曰:‘不德不足当雅貺。’老翁等并起拜受爵。”
宋 苏轼 《赐宰相吕公著乞退不许批答》:“水旱之灾,不德所召,卿当助我,求所以消復之道,不当求去我也。”
⒍ 丕德,大德。不,通“丕”。参见“不”。
引《管子·宙合》:“君臣各能其分,则国寧矣,故名之曰不德。”
郭沫若 集校引 丁士涵 云:“古字多以‘不’为‘丕’……‘丕’,大也。”
⒈ 不道德。
例如:「她只是向他微笑一下,就得了个不德的罪名!太荒唐了吧!」
“不”字共有2个读音: [bù] [fǒu]
汉字 | 不 |
---|---|
读音 | [bù][fǒu] |
注音 | ㄅㄨˋ|ㄈㄡˇ |
部首 | [一] 一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4 部外:3 |
异体字 | ???? ???? 否 柎 不 |
字形结构 | 独体字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4E0D |
其它编码 | 五笔:gii|dhi 仓颉:mf 郑码:gi 四角:10900 |
笔顺编码 | 1324 |
笔顺笔画 | 一ノ丨丶 |
笔顺名称 | 横 撇 竖 点 |
[bù]
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
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
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
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
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
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
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
[fǒu]相当于“否”
基本字义
不
bù ㄅㄨˋ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其它字义
不
fǒu ㄈㄡˇ
◎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英语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德语 nein,nic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