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古代印度对我国的称呼。
⒈ 古代 印度 对我国的称呼。参见“震旦”。
引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十八:“振旦,或作 震旦,或言 真丹,皆一也。旧译云 汉国。经中亦作 脂那,今作 支那。”
清 王鸣盛 《蛾术编》卷十二:“於是词发雌黄,飞英 天竺,文传贝叶,聿归 振旦。”
“振”字共有1个读音: [zhèn]
汉字 | 振 |
---|---|
读音 | [zhèn] |
注音 | ㄓㄣˋ |
部首 | [扌] 提手旁 |
笔画 | 总笔画:10 部外:7 |
异体字 | ???? ???? ???? ???? |
字形结构 | 左右结构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632F |
其它编码 | 五笔:rdfe 仓颉:qmmv 郑码:dgh 四角:51032 |
笔顺编码 | 1211311534 |
笔顺笔画 | 一丨一一ノ一一フノ丶 |
笔顺名称 | 横 竖钩 提 横 撇 横 横 竖提 撇 捺 |
1.摇动;挥动:振翅。振笔疾书。
2.振动:共振。谐振。振幅。
3.奋起;振作:振奋。振起精神来。听说比赛开始,观众精神一振。
4.姓。
基本字义
振
zhèn ㄓㄣˋ
搬动,挥动:振动。振荡。振幅。振臂。振聋发聩(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奋起,兴起:振奋。振作。振兴(xīng )。振振有辞。古同“赈”,救济。古同“震”,威震。英语 raise, excite, arouse action
德语 aufreizen, wachrufen ,Zhen (Eig, Fam)
“旦”字共有1个读音: [dàn]
汉字 | 旦 |
---|---|
读音 | [dàn] |
注音 | ㄉㄢˋ |
部首 | [日] 日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5 部外:1 |
异体字 | ???? 㫜 |
字形结构 | 上下结构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65E6 |
其它编码 | 五笔:jgf 仓颉:am 郑码:kavv 四角:60100 |
笔顺编码 | 25111 |
笔顺笔画 | 丨フ一一一 |
笔顺名称 | 竖 横折 横 横 横 |
1.天亮的时候;早晨:旦暮。旦夕。通宵达旦。枕戈待旦。
2.(某一)天:一旦。元旦。
3.姓。
4.戏曲角色,扮演妇女,有青衣、花旦、老旦、武旦等区别。
5.旦尼尔的简称。旧时的纤度单位,9000米长的天然丝或化学纤维重量为多少克,它的纤度就是多少旦,1旦=1/9特。旧称(dài)。
基本字义
旦
dàn ㄉㄢˋ
早晨:旦暮。通宵达旦。枕戈待旦。表示某一天,亦指农历的初一日:旦望(农历的初一和十五日)。元旦。旦日(a.明天:b.白天)。传统戏剧里扮演女子的角色:老旦。花旦。纤度单位,九千米长的纤维重量为多少克,它的纤度就是多少旦。英语 dawn; morning; day
德语 Tagesanbruch, Morg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