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吴语的意思

吴语


拼音wú yǔ
注音ㄨˊ ㄩˇ

繁体吳語

词语解释

吴语[ wú yǔ ]

⒈  泛指吴地方言。

引证解释

⒈  泛指 吴 地方言。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刘真长 始见 王丞相,时盛暑之月,丞相以腹熨弹棋局,曰:‘何乃渹?’ 刘 既出,人问见 王公 云何。

刘 曰:‘未见他异,唯闻作 吴 语耳。’”
宋 梅尧臣 《乘小舟访松山法聪上人》诗:“湿衣逢梵宫,有僧善 吴 语。”
明 唐顺之 《答茅鹿门知县书》:“虽然惧兄且以我 吴 人而 吴 语也。”
中国民间文艺社 《<吴歌>前言》:“吴 歌历史悠久,渊远流长。它是我国 吴 语地区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实践中,用集体智慧和艺术才能所创造的一份极其珍贵的口头文学遗产。”

国语辞典

吴语[ wú yǔ ]

⒈  分布于江苏南部及浙江大部分的语言。其语音特点为:入声字喉塞音韵尾取消,古浊塞音必须清化,舌面音与卷舌音要注意分辨。

“吴”字共有1个读音: [wú]  

吴

汉字
读音[wú]
注音ㄨˊ
部首[口]  口字旁
笔画总笔画:7 部外:4
异体字 吞 吳 呉 ???? ???? ????
字形结构上下结构
繁体字形
统一编码基本区 U+5434
其它编码五笔:kgdu 仓颉:rmk 郑码:jagd 四角:60804
笔顺编码2511134
笔顺笔画丨フ一一一ノ丶
笔顺名称 竖 横折 横 横 横 撇 捺

“吴”字的意思

1.周朝国名(?—前473)。在今江苏、安徽、浙江一带,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公元前473年为越所灭。

2.朝代名。1.三国之一(222—280)。孙权建立。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建都建业(今南京),国号吴,也称孙吴或东吴。为晋所灭。2.十国之一(902—937)。杨行密建立。建都广陵(今江苏扬州)。为南唐所灭。

“吴”字的基本解释

(吳)

wú ㄨˊ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后扩展至淮河下游一带:吴钩(古代吴地出产的一种弯刀,后泛指锋利的刀剑)。吴越同舟(喻过去的仇人由于当前利害一致而成为朋友)。 中国东汉末年三国之一:吴下阿蒙(喻原先学识粗浅的人)。 泛指中国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吴语。吴牛喘月(喻见到类似事物就胆怯害怕起来)。 姓。

英语 name of warring state; surname

德语 Wu (Eig, Fam)​,Provinz in Jiangsu

“语”字共有2个读音: [yǔ]   [yù]  

语

汉字
读音[yǔ][yù]
注音ㄩˇ|ㄩˋ
部首[讠]  言字旁
笔画总笔画:9 部外:7
异体字
字形结构左右结构
繁体字形
统一编码基本区 U+8BED
其它编码五笔:ygkg 仓颉:ivmmr 郑码:sbxj 四角:31761
笔顺编码451251251
笔顺笔画丶フ一丨フ一丨フ一
笔顺名称 点 横折提 横 竖 横折 横 竖 横折 横

“语”字的意思

[yǔ]

1.话:语言。语音。汉语。外语。成语。千言万语。

2.说:细语。低语。不言不语。默默不语。

3.谚语;成语:语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4.代替语言表示意思的动作或方式:手语。旗语。灯语。

5.姓。

[yù]

告诉:不以语人。

“语”字的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語)

yǔ ㄩˇ

话:语言。汉语。英语。语录。语汇。语重心长。 指“谚语”或“古语”: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代替语言的动作:手语。旗语。 说:细语。低语。

其它字义

(語)

yù ㄩˋ

告诉:不以语人。

英语 language, words; saying, expression

德语 Sprache (S)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