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亦作“磔攘”。
⒉ 谓分裂牲体祭神以除不祥。
⒈ 亦作“磔攘”。谓分裂牲体祭神以除不祥。
引《吕氏春秋·季春》:“国人儺,九门磔禳,以毕春气。”
高诱 注:“命国人儺,索宫中区隅幽闇之处,击鼓大呼,驱逐不祥,如今之正岁逐除是也。九门,三方九门也。嫌非王气所在,故磔犬羊以禳木气尽之,故曰以毕春气也。”
宋 苏轼 《贺正启》:“伏以苇桃在户,磔禳以饯餘寒。”
清 龚自珍 《为家大人丙辰同年祭江西巡抚阳湖吴公文》:“方下车而矢磔攘兮,三岁挞而垂效。”
“磔”字共有1个读音: [zhé]
汉字 | 磔 |
---|---|
读音 | [zhé] |
注音 | ㄓㄜˊ |
部首 | [石] 石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15 部外:10 |
异体字 | 矺 ???? ???? ???? ???? ???? ???? 厇 ???? |
字形结构 | 左右结构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78D4 |
其它编码 | 五笔:dqas|dqgs 仓颉:mrnqd 郑码:grmf 四角:15694 |
笔顺编码 | 132513541521234 |
笔顺笔画 | 一ノ丨フ一ノフ丶一フ丨一丨ノ丶 |
笔顺名称 | 横 撇 竖 横折 横 撇 横撇/横钩 点 横 撇折 竖 横 竖 撇 捺 |
1.古代一种分裂肢体的酷刑。
2.书法用语。指汉字笔画的捺。参见〔永字八法〕
基本字义
磔
zhé ㄓㄜˊ
古代分裂牲体以祭神。古代一种酷刑,把肢体分裂:磔刑。汉字笔形之一,即“捺(nà)”。英语 to dismember, tear apart; downward stroke slanting right
德语 Zerstückelung des Körpers (als Strafe in alten Zeiten) (S, Rechtsw),Zhe-Strich: nach rechts fallender Strich (in chinesischen Schriftzeichen) (S)
“禳”字共有1个读音: [ráng]
汉字 | 禳 |
---|---|
读音 | [ráng] |
注音 | ㄖㄤˊ |
部首 | [礻] 示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21 部外:17 |
异体字 | |
字形结构 | 左右结构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79B3 |
其它编码 | 五笔:pyye 仓颉:ifyrv 郑码:wser 四角:30232 |
笔顺编码 | 452441251251112213534 |
笔顺笔画 | 丶フ丨丶丶一丨フ一丨フ一一一丨丨一ノフノ丶 |
笔顺名称 | 点 横撇/横钩 竖 点 点 横 竖 横折 横 竖 横折 横 横 横 竖 竖 横 撇 竖提 撇 捺 |
向鬼神祈祷消除灾殃。
基本字义
禳
ráng ㄖㄤˊ
◎ 祈祷消除灾殃:禳解。禳灾。
英语 pray or sacrifice, exorc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