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刻镂之戈。亦为戈的美称。
⒈ 刻镂之戈。亦为戈的美称。
引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横琱戈而对霸主,执金鼓而问贼臣。”
宋 陆游 《书事》诗:“自笑书生无寸效,十年枉是枕琱戈。”
清 陈梦雷 《赠秘书觉道弘》诗:“露布降封豕,琱戈扫孽鲸。”
⒈ 刻有花纹的戈。
引唐·柳宗元〈献平淮夷雅表〉:「金节煌煌,锡盾雕戈。犀甲熊旗,威命是荷。」
“琱”字共有1个读音: [diāo]
汉字 | 琱 |
---|---|
读音 | [diāo] |
注音 | ㄉㄧㄠ |
部首 | [王] 王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12 部外:8 |
异体字 | 雕 |
字形结构 | 左右结构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7431 |
其它编码 | 五笔:gmfk 仓颉:mgbgr 郑码:clbj 四角:17120 |
笔顺编码 | 112135121251 |
笔顺笔画 | 一一丨一ノフ一丨一丨フ一 |
笔顺名称 | 横 横 竖 提 撇 横折钩 横 竖 横 竖 横折 横 |
同“雕”。
基本字义
琱
diāo ㄉㄧㄠˉ
治玉;雕刻。后作“雕”。《説文•玉部》:“琱,治玉也。”桂馥義證:“《初學記》:‘琱,治璞也。’或借‘雕’字。《釋器》:‘玉謂之雕。’”《廣韻•蕭韻》:“琱,琱琢。”《文選•張衡〈思玄賦〉》:“轙琱輿而樹葩兮,擾應龍以服路。”李善注:“琱輿,琱玉之輿。”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二:“鐫犀為軸,琱玉為龍。” 似玉的石。《説文•玉部》:“琱,石似玉。” 琢磨;推敲。宋楊萬里《寒食雨作》:“老來不辦琱新句,報答風光且一篇。” “彫”。雕画纹饰。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孚部》:“琱,叚借為彫。”《漢書•貢禹傳》:“牆塗而不琱,木摩而不刻。”顔師古注:“琱字與彫同。彫,畫也。”又《王莽傳下》:“為銅薄櫨,飾以金銀琱文,窮極百工之巧。”顔師古注:“琱字與彫同。”又有雕画纹饰的。《漢書•郊祀志下》:“賜爾旂鸞黼黻琱戈。”顔師古注:“琱戈,刻鏤之戈也。”五代馮延巳《鵲踏枝》之十二:“玉勒琱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鏡花緣》第十回:“身穿白布箭衣,頭上束著白布漁婆巾,臂上跨著一張琱弓。”英语 engrave, inlay, carve; exhaust
“戈”字共有1个读音: [gē]
汉字 | 戈 |
---|---|
读音 | [gē] |
注音 | ㄍㄜ |
部首 | [戈] 戈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4 部外:0 |
异体字 | 隿 |
字形结构 | 独体字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6208 |
其它编码 | 五笔:agnt|agny 仓颉:i 郑码:hm 四角:53000 |
笔顺编码 | 1534 |
笔顺笔画 | 一フノ丶 |
笔顺名称 | 横 斜钩 撇 点 |
1.古代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
2.姓。
基本字义
戈
gē ㄍㄜˉ
古代的一种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干(gān)戈。倒(dǎo )戈。枕戈待旦。 姓。英语 halberd, spear, lance; rad. 62
德语 Hiebaxt, Hellebarde ( hist. Waffe, einscheidig mit langen Schaft ) (S, Mil),Ge (Eig, Fam),Radikal Nr. 62 = Hellebarde (Lanze + Axt)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