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笾和铏。古代祭事所用的两种盛器名。
⒈ 笾和铏。古代祭事所用的两种盛器名。
引唐 韩愈 《袁氏先庙碑》:“孝孙来享,来拜庙庭。陟堂进室,亲登籩鉶。”
明 李东阳 《大行皇帝挽歌辞》之二:“圣朝偃武修文日,共道王言似六经。 宋 史重施新衮鉞, 孔 庭增饰旧籩鉶。”
“笾”字共有1个读音: [biān]
汉字 | 笾 |
---|---|
读音 | [biān] |
注音 | ㄅㄧㄢ |
部首 | [竹] 竹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11 部外:5 |
异体字 | 籩 ???? ???? ???? ???? |
字形结构 | 上下结构 |
繁体字形 | 籩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7B3E |
其它编码 | 五笔:tlpu|tepu 仓颉:hyks 郑码:mwym 四角:88302 |
笔顺编码 | 31431453454 |
笔顺名称 | 撇 横 点 撇 横 点 横折钩 撇 点 横折折撇 捺 |
古代祭祀或宴会时盛果实、干肉等的竹编食器。
基本字义
笾
(籩)
biān ㄅㄧㄢˉ
古时祭祀和宴会用以盛干食品的竹器。《説文•竹部》:“籩,竹豆也。” 古代王宫中一种从事杂役的奴隶。《周禮•天官•序官》:“籩人:奄一人,女籩十人。”英语 bamboo container for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