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一种古代西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雕镂其颊,皮连耳廓,分为数支,下垂至肩,作为妆饰。
⒉ 古代北方国名。
⒊ 古代南方国名。又名离耳。汉元鼎六年内属,称儋耳郡。在今海南岛儋县。
⒈ 一种古代西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雕镂其颊,皮连耳廓,分为数支,下垂至肩,作为妆饰。参阅《后汉书·明帝纪》 李贤 注。
引《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哀牢 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帅自谓王者,耳皆下肩三寸,庶人则至肩而已。”
唐 张说 《宋公遗爱碑颂》:“虽有文身凿齿,被髦儋耳,衣卉麵木,巢山馆水,种落异俗而化齐,言语不通而心喻矣。”
⒉ 古代北方国名。
引《山海经·大荒北经》:“有 儋耳 之国, 任 姓, 禺号 子,食穀。”
⒊ 古代南方国名。又名 离耳。汉 元鼎 六年内属,称 儋耳郡。在今 海南岛 儋县。
引《史记·货殖列传》:“九疑 苍梧 以南至 儋耳 者,与 江 南大同俗,而 杨 越 多焉。”
《文选·左思<吴都赋>》:“儋耳 黑齿 之酋, 金邻 象郡 之渠。”
刘逵 注:“儋耳 人鏤其耳匡。”
唐 沉佺期 《初达驩州》诗:“水行 儋耳 国,陆行 雕题 藪。”
宋 苏轼 《桄榔庵铭》:“东坡居士,謫于 儋耳。”
清 管抡 《蛮中作》诗:“从来圣世要荒外, 儋耳 龙场 自有人。”
《说文·耳部》“聸,垂耳也。从耳詹声。南方有 聸耳国” 清 段玉裁 注:“古祇作‘耽’,一变为 聸耳,再变则为 儋耳 矣。”
“儋”字共有2个读音: [dān] [dàn]
汉字 | 儋 |
---|---|
读音 | [dān][dàn] |
注音 | ㄉㄢ|ㄉㄢˋ |
部首 | [亻] 单人旁 |
笔画 | 总笔画:15 部外:13 |
异体字 | 擔 |
字形结构 | 左右结构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510B |
其它编码 | 五笔:wqdy 仓颉:oncr 郑码:nros 四角:27261 |
笔顺编码 | 323513344111251 |
笔顺笔画 | ノ丨ノフ一ノノ丶丶一一一丨フ一 |
笔顺名称 | 撇 竖 撇 横撇/横钩 横 撇 撇 点 点 横 横 横 竖 横折 横 |
[dān]
〔儋县〕地名,在中国海南省。
[dàn]古同“担”,负荷。
儋
dān ㄉㄢˉ
〔儋县〕地名,在中国海南省。儋
dàn ㄉㄢˋ
同“擔”,负荷。英语 a small jar; to bear a burden; a load of two
德语 tragen, befördern ,übertrags (S),übertragen (V)
“耳”字共有1个读音: [ěr]
汉字 | 耳 |
---|---|
读音 | [ěr] |
注音 | ㄦˇ |
部首 | [耳] 耳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6 部外:0 |
异体字 | |
字形结构 | 独体字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8033 |
其它编码 | 五笔:bghg 仓颉:sj 郑码:ce 四角:10400 |
笔顺编码 | 122111 |
笔顺笔画 | 一丨丨一一一 |
笔顺名称 | 横 竖 竖 横 横 横 |
1.耳朵:耳聋眼花。耳闻目睹。
2.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
3.位置在两旁的:耳房。耳门。
4.姓。
5.而已;罢了:想当然耳。技止此耳。
基本字义
耳
ěr ㄦˇ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耳背(bèi)。耳垂。耳鬓厮磨(mó)。耳穴。耳聪目明。耳濡目染。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耳房。鼎耳。听说:耳闻。耳软。耳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文言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耳。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英语 ear; merely, only; handle
德语 Ohr,Radikal Nr. 128 = Ohr (Sprach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