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指喧闹的琴声。
⒈ 指喧闹的琴声。
引宋 刘攽 《和裴库部十二韵》:“贤杰多能事,音徽自不瑕。偶然新朴斵,一笑为讙呀。”
“讙”字共有3个读音: [huān] [huàn] [xuān]
汉字 | 讙 |
---|---|
读音 | [huān][huàn][xuān] |
注音 | ㄏㄨㄢ|ㄏㄨㄢˋ|ㄒㄩㄢ |
部首 | [言] 言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24 部外:17 |
异体字 | 喚 |
字形结构 | 左右结构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8B99 |
其它编码 | 五笔:yaky 仓颉:yrtrg 郑码:sejn 四角:04615 |
笔顺编码 | 411125112225125132411121 |
笔顺笔画 | 丶一一一丨フ一一丨丨丨フ一丨フ一ノ丨丶一一一丨一 |
笔顺名称 | 点 横 横 横 竖 横折 横 横 竖 竖 竖 横折 横 竖 横折 横 撇 竖 点 横 横 横 竖 横 |
同“欢”。
讙
huān ㄏㄨㄢ
喧嘩。《説文•言部》:“讙,譁也。”《玉篇•言部》:“讙,讙嚻之聲。” 責備。《方言》卷七:“讙,讓也。讓,北燕曰讙。”《廣雅•釋詁二》:“讙,讓也。” 鳴。《廣雅•釋詁二》:“讙,鳴也。” 傳說中的獸名。《山海經•西山經》:“翼望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貍。一目而三尾,名曰讙。其音如????百聲。” 同“歡”。喜悅。《禮記•檀弓下》:“高宗三年不言,言乃讙。” 古地名。故地在今山東省肥城市南,為春秋時魯國屬地。《春秋•桓公三年》:“九月,齊侯送姜氏于讙。” 姓。《萬姓統譜•寒韻》:“讙,見《姓苑》。”讙
huàn ㄏㄨㄢˋ
同“唤”。呼唤。《集韻•换韻》:“唤,《説文》:‘評也。’或作讙,亦从言。”讙
xuān ㄒㄩㄢ
同“喧”。英语 cheer; noise, noisy
德语 Beifall (S)
“呀”字共有2个读音: [yā] [ya]
汉字 | 呀 |
---|---|
读音 | [yā][ya] |
注音 | ㄧㄚ|˙ㄧㄚ |
部首 | [口] 口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7 部外:4 |
异体字 | |
字形结构 | 左右结构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5440 |
其它编码 | 五笔:kaht 仓颉:rmvh 郑码:jhi 四角:61040 |
笔顺编码 | 2511523 |
笔顺笔画 | 丨フ一一フ丨ノ |
笔顺名称 | 竖 横折 横 横 撇折 竖钩 撇 |
[yā]
1.表示惊异:呀,下雪了!
2.形容开门的摩擦声等:门呀的一声开了。
[ya]“啊”受前一字韵母a,e,i,o,ü的影响而发生的变音:马跑得真快呀!。大家快去呀!。你怎么不学一学呀!。这个瓜呀,甜得很!
基本字义
呀
yā ㄧㄚˉ
叹词,表示惊疑:呀!你流血了。象声词,形容摩擦转动的声音:两扇大门呀的一声打开了。其它字义
呀
ya ㄧㄚ
◎ 助词。表示疑问、感叹、祈使等语气:别见怪呀!你快回去呀!你怎么不回家呀!
英语 particle used to express surprise or mild emphasis; (Cant.) slurred form of the number ten
德语 (Finalpartik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