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捆绑犯人的黑绳索。借指监狱;囚禁。
例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论语·公冶长》
冤狱平反解缧绁,已死得生诬得雪。——陈基《乌夜啼引》
英rope for trussing up prisoner; fetters; shackles;
⒈ 亦作“縲絏”。 捆绑犯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
引《论语·公冶长》:“子谓 公冶长 可妻也。虽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七年而 太史公 遭 李陵 之祸,幽於縲紲。”
唐 柳宗元 《上江陵严司空启》:“伏惟悯怜孤贱,特赐抚存,则縲紲之辱,有望蠲除。”
明 无名氏 《精忠记·挂冠》:“岳将军 有这等功劳,不能封侯受爵,反受縲絏之苦。”
聂绀弩 《从沈从文笔下看鲁迅》:“鲁迅 幸而终其身未罹缧绁之忧,得保首领以没,学习 鲁迅 的人,却不见得人人都有这种幸运的。”
⒉ 囚禁。
引《后汉书·朱景王杜等传论》:“萧 樊 且犹縲紲, 信 越 终见葅戮,不其然乎!”
清 陈梦雷 《抒哀赋》:“诚返顾而谅直兮,虽縲絏其焉耻。”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此人无党无系,又不激烈,而遂久被缧绁,殊莫明其妙。”
⒈ 古代用以捆绑犯人的黑色大绳索。后比喻监狱。也作「缧絏」。
引《史记·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
“缧”字共有1个读音: [léi]
汉字 | 缧 |
---|---|
读音 | [léi] |
注音 | ㄌㄟˊ |
部首 | [纟] 绞丝旁 |
笔画 | 总笔画:14 部外:11 |
异体字 | 縲 纝 ???? |
字形结构 | 左右结构 |
繁体字形 | 縲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7F27 |
其它编码 | 五笔:xlxi 仓颉:vmwvf 郑码:zkz 四角:26193 |
笔顺编码 | 55125121554234 |
笔顺笔画 | フフ一丨フ一丨一フフ丶丨ノ丶 |
笔顺名称 | 撇折 撇折 提 竖 横折 横 竖 横 撇折 撇折 点 竖钩 撇 点 |
捆绑犯人的绳索,借指牢狱:身陷缧。
基本字义
缧
(縲)
léi ㄌㄟˊ
〔缧绁〕捆绑犯人的绳索。(縲)英语 a chain or rope used bind criminals
德语 bin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