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古代宫廷中的一种仪仗。
⒈ 古代宫廷中的一种仪仗。
引《新唐书·仪卫志上》:“元日、冬至大朝会,宴见蕃国王……又有殳仗、步甲队,将军各一人检校。”
《宋史·仪卫志五》:“皇太后、皇后卤簿……次左右领军卫折衝都尉各一员,检校殳仗。”
“殳”字共有1个读音: [shū]
汉字 | 殳 |
---|---|
读音 | [shū] |
注音 | ㄕㄨ |
部首 | [殳] 没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4 部外:0 |
异体字 | 杸 ???? ???? |
字形结构 | 上下结构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6BB3 |
其它编码 | 五笔:mcu|wcu 仓颉:hne 郑码:qxa 四角:77407 |
笔顺编码 | 3554 |
笔顺笔画 | ノフフ丶 |
笔顺名称 | 撇 横折折/横折弯 横撇/横钩 捺 |
1.古代兵器,多用竹或木制成,有棱无刃。
2.姓。
殳
shū ㄕㄨˉ
古代兵器名。以竹、木制成,一端有棱。《説文•殳部》:“殳,以杸殊人也。《禮》:‘殳以積竹,八觚,長丈二尺,建於兵車,車旅賁以先驅。’” 秦书八体之一。齊蕭子良《古今篆文體》:“古者文既記笏,武亦書殳。” 㦸柄。《方言》卷九:“三刃枝,南楚、宛、郢謂之匽㦸,其柄自關而西謂之柲,或謂之殳。” 古代船尾用以控制方向的工具。《説文•舟部》:“般,辟也。象舟之旋。从舟,从殳。殳,所以旋也。” 姓。《廣韻•虞韻》:“殳,姓。”英语 name of old weapon; kill; rad. 79
德语 schlagen, (dreschen) (V),Shu (Eig, Fam),Radikal Nr. 79 = Stock, (Bambuswaffe)
“仗”字共有1个读音: [zhàng]
汉字 | 仗 |
---|---|
读音 | [zhàng] |
注音 | ㄓㄤˋ |
部首 | [亻] 单人旁 |
笔画 | 总笔画:5 部外:3 |
异体字 | |
字形结构 | 左右结构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4ED7 |
其它编码 | 五笔:wdyy 仓颉:ojk 郑码:naos 四角:25200 |
笔顺编码 | 32134 |
笔顺笔画 | ノ丨一ノ丶 |
笔顺名称 | 撇 竖 横 撇 捺 |
1.兵器的总称:仪仗。明火执仗。
2.拿着(兵器):仗剑。
3.凭借;倚仗:狗仗人势。他仗着自己老子的势力欺负人。
4.指战争或战斗:胜仗。败仗。这一仗打得真漂亮。打好春耕生产这一仗。
基本字义
仗
zhàng ㄓㄤˋ
兵器:仪仗。明火执仗。拿着兵器:仗剑。战争:打仗。胜仗。凭借,依靠:倚仗。仰仗。仗恃。仗义执言(为了正义说公道话)。英语 rely upon; protector; fight; war, weaponry
德语 kämpfen, Kampf (S),Schlacht (S),Schlachtschiff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