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管乐器,管身上面七孔,下面一孔。原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金、元时传入中国。
英surnay; suona horn;
⒈ 波斯语的译音。或译为“苏尔奈”、“唢拿”、“唆呐”、“锁呐”。簧管乐器。 金 元 时由 波斯、阿拉伯 一带传入我国。
引《清文献通考·乐二十三》:“其乐器有大鼓、小鼓、铜号、铰子、嗩呐、喇叭。”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外面忽然传来一阵非常热闹的吹吹打打的锣鼓唢呐声,掩住了风声。”
沈从文 《萧萧》:“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有的事情。”
⒈ 乐器名。古觱篥之属,本回族乐器,原名「苏尔奈」。以木管为身,由细渐粗,上开八孔。木管上端为一细铜管,细铜管前端可套以苇制哨子。木管下端承接一个铜质的喇叭口。音色高亢宏亮。
“呐”字共有2个读音: [nà] [nè]
汉字 | 呐 |
---|---|
读音 | [nà][nè] |
注音 | ㄋㄚˋ|ㄋㄜˋ |
部首 | [口] 口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7 部外:4 |
异体字 | 吶 |
字形结构 | 左右结构 |
繁体字形 | 吶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5450 |
其它编码 | 五笔:kmwy 仓颉:rob 郑码:jlod 四角:64027 |
笔顺编码 | 2512534 |
笔顺笔画 | 丨フ一丨フノ丶 |
笔顺名称 | 竖 横折 横 竖 横折钩 撇 点 |
[呐喊]大声叫喊:摇旗呐。呐助威。
基本字义
呐
nà ㄋㄚˋ
◎ 〔呐喊〕大声呼喊,如“呐呐助威”、“摇旗呐呐”。
其它字义
呐
nè ㄋㄜˋ
◎ 古同“讷”,说话迟钝。
英语 raise voice, yell out loud, shout; stammer
德语 Kampfruf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