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暑气。
⒈ 暑气。
引《后汉书·马援传》:“会暑甚,士卒多疫死, 援 亦中病,遂困。乃穿岸为室,以避炎气。”
南朝 陈后主 《七夕》诗:“殿深炎气少,日落夜风清。”
唐 韩愈 《丰陵行》:“是时新秋七月初,金神按节炎气除。”
⒉ 火焰与火气。炎,通“燄”。
引《楚辞·九章·悲回风》:“观炎气之相仍兮,窥烟液之所积。”
姜亮夫 校注:“炎、气当为二物,故曰‘相仍’。炎,即今俗燄字。”
“炎”字共有1个读音: [yán]
汉字 | 炎 |
---|---|
读音 | [yán] |
注音 | ㄧㄢˊ |
部首 | [火] 火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8 部外:4 |
异体字 | 炏 ???? ???? 焰 ???? |
字形结构 | 上下结构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708E |
其它编码 | 五笔:oou 仓颉:ff 郑码:uouo 四角:90809 |
笔顺编码 | 43344334 |
笔顺笔画 | 丶ノノ丶丶ノノ丶 |
笔顺名称 | 点 撇 撇 点 点 撇 撇 捺 |
1.极热(指天气):炎热。炎夏。
2.炎症:发炎。肠胃炎。
3.比喻权势:趋炎附势。
4.(Yán)指炎帝:炎黄子孙。
基本字义
炎
yán ㄧㄢˊ
热:炎热。炎凉(a.气候的热和冷;b.喻人情势利,或亲热攀附,或冷漠疏远,反复无常)。趋炎附势。炎炎(灼热;火炽盛;引申为兴盛,亦指威势显赫)。身体的一部分发生红、肿、热、痛的现象:炎症。传说中的中国上古帝王中的一位,并成为中华民族千百年的象征:炎帝。炎黄。英语 flame, blaze; hot
德语 Entzündung (S)
“气”字共有1个读音: [qì]
汉字 | 气 |
---|---|
读音 | [qì] |
注音 | ㄑㄧˋ |
部首 | [气] 气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4 部外:0 |
异体字 | 乞 氣 気 炁 暣 㫓 ???? ???? |
字形结构 | 独体字 |
繁体字形 | 氣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6C14 |
其它编码 | 五笔:rnb|rtgn 仓颉:omn 郑码:my 四角:80017 |
笔顺编码 | 3115 |
笔顺笔画 | ノ一一フ |
笔顺名称 | 撇 横 横 横折弯钩/横斜钩 |
1.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气体。
2.呼吸:没气了。气厥。气促。气息。一气呵成。
3.自然界寒、暧、阴、晴等现象:气候。气温。气象。
4.鼻子闻到的味:气味。臭气。
5.人的精神状态:气概。气节。气魄。气派。气馁。
6.怒,或使人发怒:不要气我了。气恼。气盛(shèng)。忍气吞声。
7.欺压:受气。
8.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气功。气血。气虚。
9.中医指某种症象:痰气。湿气。
10.景象:和气。气氛。气韵(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
基本字义
气
(氣)
qì ㄑㄧˋ
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气体。 呼吸:没气了。气厥。气促。气息。一气呵成。 自然界寒、暧、阴、晴等现象:气候。气温。气象。 鼻子闻到的味:气味。臭气。 人的精神状态:气概。气节。气魄。气派。气馁。 怒,或使人发怒:不要气我了。气恼。气盛(shèng )。忍气吞声。 欺压:受气。 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气功。气血。气虚。 中医指某种症象:痰气。湿气。 景象:和气。气氛。气韵(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英语 steam, vapor; KangXi radical 84
德语 Ätherwellen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