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古时驻军,主帅或主将帐前树牙旗以为军门,称“牙门”。
⒉ 指武将。
⒊ 用作将军名号。
⒋ 官署。
⒌ 泛指办事的机关。
⒈ 古时驻军,主帅或主将帐前树牙旗以为军门,称“牙门”。
引《后汉书·袁绍传》:“麴义 追至 界桥,瓚 敛兵还战, 义 復破之,遂到 瓚 营,拔其牙门。”
李贤 注:“《真人水镜经》曰:‘凡军始出,立牙竿必令完坚;若有折,将军不利。’牙门旗竿,军之精也。”
《国语·齐语》“执枹鼓立於军门” 三国 吴 韦昭 注:“军门,立旍为军门,若今牙门矣。”
清 王抃 《扬州次梅村师韵》:“牙门置酒宴公卿,锦纛雕鞍命北征。”
⒉ 指武将。
引《三国志·魏志·锺会传》:“斯须,门外倚梯登城,或烧城屋,蚁附乱进,矢下如雨,牙门、郡守各缘屋出,与其卒兵相得。”
《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九年》:“孙权 闻乱,从 椒丘 还。至 丹阳,悉族诛 览、员 餘党,擢 高,婴 为牙门,其餘赏赐有差。”
胡三省 注:“牙门,将也。”
⒊ 用作将军名号。
引《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拔牙门将军 义阳 魏延 为镇远将军,领 汉中 太守,以镇 汉川。”
胡三省 注:“牙门、镇远,皆 刘备 创置将军号。”
⒋ 官署。
引《北史·宋世良传》:“每日牙门虚寂,无復诉讼者,谓之神门。”
⒌ 泛指办事的机关。
引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当枯坐牙门中时,怀想弥苦。”
⒈ 古时行军扎营,立牙旗以为军门,称为「牙门」。
引《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传》:「曲义追至界桥,瓒敛兵还战,义复破之,遂到瓒营,拔其牙门。」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诏策》:「警郡守以恤隐,勒牙门以御卫。」
⒉ 旧时官吏办公的地方。宋·钱易也作「衙门」。
引《北史·卷二六·宋隐传》:「每日牙门虚寂,无复诉讼者,谓之神门。」
《南部新书·庚》:「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公门为牙门,字称讹变转为衙。」
“牙”字共有1个读音: [yá]
汉字 | 牙 |
---|---|
读音 | [yá] |
注音 | ㄧㄚˊ |
部首 | [牙] 牙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4 部外:0 |
异体字 | 伢 齖 ???? ???? ???? ???? 芽 衙 |
字形结构 | 独体字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7259 |
其它编码 | 五笔:ahte 仓颉:mvdh 郑码:hi 四角:71240 |
笔顺编码 | 1523 |
笔顺笔画 | 一フ丨ノ |
笔顺名称 | 横 撇折 竖钩 撇 |
1.人和高等动物咬切、咀嚼食物的器官,由坚固的骨组织和釉质构成。人的牙按部位和形状的不同,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通称牙齿,也叫齿。
2.特指象牙:牙筷。牙章。牙雕。
3.形状像牙齿的东西:牙子。
4.姓。
5.牙子2:牙行。
基本字义
牙
yá ㄧㄚˊ
齿(古代把大齿称为“牙”,现在“牙”是齿的通称,亦称“牙齿”):牙垢。牙龈。牙碜。牙祭。 像牙齿形状的东西:抽屉牙子。 特指象牙:牙雕。 旧时介绍买卖从中取利的人:牙商。牙行。 姓。英语 tooth, molars, teeth; serrated
德语 Zahn (S),Zahnarzt (S),Zahnfleisch (S),Ya (Eig, Fam),Radikal Nr. 92 = Eckzahn, Zahn, Zäh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