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伊阙的意思

quē

伊阙


拼音yī quē
注音一 ㄑㄩㄝ

繁体伊闕

词语解释

伊阙[ yī quē ]

⒈  地名。在今河南·洛阳市南。即春秋·周·阙塞。因两山相对如阙门,伊水流经其间,故名。古关名。在伊阙山上。

引证解释

⒈  地名。在今 河南 洛阳市 南。即 春秋 周 阙塞。因两山相对如阙门, 伊水 流经其间,故名。

《左传·定公八年》:“秋, 晋 士鞅 会 成桓公,侵 郑,围 虫牢,报 伊闕 也,遂侵 衞。”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伊水》:“伊水 又北入 伊闕。昔 大禹 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闕, 伊水 歷其间北流,故谓之 伊闕 矣。 春秋 之 闕塞 也。”
唐 张说 《河州刺史冉府君神道碑》:“松柏接于 邙山,丘陵对于 伊闕。”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河渠·禹凿龙门山》:“贾让 言 禹 凿 龙门,辟 伊闕,析 底柱,破 碣石。”
清 姚鼐 有《寄和刘海峰三丈游伊阙之作》诗,有“西登 闕塞 眺 黄河”之句。 郭沫若 《我是怎样写五幕史剧<屈原>》:“秦 将 白起 战败 韩国,斩首二十四万于 伊阙。”

⒉  古关名。在 伊阙 山上。 汉 末为镇压 黄巾 起义军,设置的八关之一。

《后汉书·灵帝纪》“置八关都尉官” 唐 李贤 注:“八关谓 函谷、广城、伊闕、大谷、轘辕、旋门、小平津、孟津 也。”

“伊”字共有1个读音: [yī]  

伊

汉字
读音[yī]
注音
部首[亻]  单人旁
笔画总笔画:6 部外:4
异体字 洢 ???? ???? ???? ???? ????
字形结构左右结构
统一编码基本区 U+4F0A
其它编码五笔:wvtt 仓颉:osk 郑码:nxma 四角:27207
笔顺编码325113
笔顺笔画ノ丨フ一一ノ
笔顺名称 撇 竖 横折 横 横 撇

“伊”字的意思

1.用于词语的前面,加强语气或感情色彩:伊始。伊于胡底。伊谁之力?

2.姓。

3.五四运动前后有的文学作品中用“伊”专指女性,后来改用“她”。

“伊”字的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yī ㄧˉ

彼,他,她:伊说。伊人(那个人,多指女性)。 文言助词:下车伊始。伊谁之力?伊于胡底(到什么地步为止,不堪设想的意思)。 姓。

英语 third person pronoun; he, she, this, that

德语 Irak (Kurzform)​ (S)​,er, sie es (Taiwanisch)​ (Präp)​,Yi (Eig, Fam)

“阙”字共有2个读音: [quē]   [què]  

阙

汉字
读音[quē][què]
注音ㄑㄩㄝ|ㄑㄩㄝˋ
部首[门]  门字旁
笔画总笔画:13 部外:10
异体字 闕 ????
字形结构半包围结构
繁体字形
统一编码基本区 U+9619
其它编码五笔:uubw 仓颉:lstuo 郑码:tlzr 四角:37482
笔顺编码4254315233534
笔顺笔画丶丨フ丶ノ一フ丨ノノフノ丶
笔顺名称 点 竖 横折钩 点 撇 横 竖折/竖弯 竖 撇 撇 横撇/横钩 撇 点

“阙”字的意思

[quē]

1.过失;疏失:衮职有阙。

2.同“缺”。

[què]

1.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泛指帝王的住所:宫阙。伏阙(跪在宫门前)。

2.神庙、陵墓前竖立的石雕。

3.姓。

“阙”字的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闕)

quē ㄑㄩㄝ

古代用作“缺”字。空缺:尚付阙阙。有怀疑的事情暂时不下断语,留待查考:阙疑。过错:阙失。姓。

其它字义

(闕)

què ㄑㄩㄝˋ

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宫阙。皇帝居处,借指朝廷:阙下。“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京城,宫殿:“城阙辅三秦”。陵墓前两边的石牌坊:墓阙。

英语 watch tower; palace

德语 Mangel, Manko (S)​,Unzulänglichkeit (S)​,Que (Eig, Fam)​,Wachturm über dem Stadttor (S)​,Fehler (S)​,Kaiserstadt (S)​,Palasttor (S)​,Reichsstadt (S)​,kaiserlich (Adj)​,Que (Eig, Fam)​,Mangel (S)​,abnehmen (V)​,fehlen (V)​,gebraucht wie 缺 ,unzureichend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