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指诗文的体制格调。
⒉ 指禀性,气质。
⒊ 指气血或气息。
⒋ 指体质。
⒈ 指诗文的体制格调。
引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孔融 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上》:“拟《郊祀》,须得其体气典奥处。”
⒉ 指禀性,气质。
引《三国志·吴志·王蕃传》:“蕃 体气高亮,不能承颜顺指。”
《世说新语·品藻》“元礼 居八俊之上” 刘孝标 注引 三国 吴 姚信 《士纬》:“陈仲举 体气高烈,有王臣之节。”
《北史·元子华传》:“子思 以手捋鬚,顾谓 子华 曰:‘君恶体气。’”
⒊ 指气血或气息。
引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爱憎不栖於性,忧喜不留於情,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二:“体气甚急,状若将死。”
⒋ 指体质。
引《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始二年》:“帝曰:‘朕得奉瞻山陵,体气自佳耳。’”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松文清公》:“公身材仅中人,而体气壮实。”
洪深 《香稻米》第一幕:“黄 妻:‘不过体气是各人的不同。像新娘子这样瘦弱,千万做不得笨重生活的。’”
⒈ 人的品格。
引《三国志·卷六五·吴书·王蕃传》:「蕃体气高亮,不能承颜顺指。」
⒉ 作者的精神本体及其所表现的气质。通常指文章的格调而言。
引《文选·曹丕·典论论文》:「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
⒊ 体质。
例如:「人的体气不同,对气候的适应能力也有差异。」
“气”字共有1个读音: [qì]
汉字 | 气 |
---|---|
读音 | [qì] |
注音 | ㄑㄧˋ |
部首 | [气] 气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4 部外:0 |
异体字 | 乞 氣 気 炁 暣 㫓 ???? ???? |
字形结构 | 独体字 |
繁体字形 | 氣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6C14 |
其它编码 | 五笔:rnb|rtgn 仓颉:omn 郑码:my 四角:80017 |
笔顺编码 | 3115 |
笔顺笔画 | ノ一一フ |
笔顺名称 | 撇 横 横 横折弯钩/横斜钩 |
1.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气体。
2.呼吸:没气了。气厥。气促。气息。一气呵成。
3.自然界寒、暧、阴、晴等现象:气候。气温。气象。
4.鼻子闻到的味:气味。臭气。
5.人的精神状态:气概。气节。气魄。气派。气馁。
6.怒,或使人发怒:不要气我了。气恼。气盛(shèng)。忍气吞声。
7.欺压:受气。
8.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气功。气血。气虚。
9.中医指某种症象:痰气。湿气。
10.景象:和气。气氛。气韵(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
基本字义
气
(氣)
qì ㄑㄧˋ
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气体。 呼吸:没气了。气厥。气促。气息。一气呵成。 自然界寒、暧、阴、晴等现象:气候。气温。气象。 鼻子闻到的味:气味。臭气。 人的精神状态:气概。气节。气魄。气派。气馁。 怒,或使人发怒:不要气我了。气恼。气盛(shèng )。忍气吞声。 欺压:受气。 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气功。气血。气虚。 中医指某种症象:痰气。湿气。 景象:和气。气氛。气韵(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英语 steam, vapor; KangXi radical 84
德语 Ätherwellen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