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三条河流的合称,所指不一。(1)西周以泾、渭、洛为三川。《国语·周语上》:“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韦昭注:“三川,泾、渭、洛,出于岐山。”(2)东周以河、洛、伊为三川。《战国策·秦策一》:“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文选·鲍照〈咏史〉》:“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李善注引韦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
⒉ 指洛阳。
⒈ 三条河流的合称,所指不一。(1) 西周 以 泾、渭、洛 为三川。
引《国语·周语上》:“幽王 二年, 西周 三川皆震。”
韦昭 注:“三川, 涇、渭、洛,出於 岐山。”
(2) 东周 以 河、洛、伊 为三川。 《战国策·秦策一》:“亲 魏 善 楚,下兵三川。”
《文选·鲍照〈咏史〉》:“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
李善 注引 韦昭 曰:“有 河、洛、伊,故曰三川。”
⒉ 指洛阳。
引南朝 宋 颜延之 《北使洛阳》诗:“前登 阳城 路,日夕望三川。”
唐 王维 《送韦大夫东京留守》诗:“云旗蔽三川,画角发龙吟。”
赵殿成 注:“《史记》索隐:三川,今 洛阳 也。”
⒈ 三条河的合称。其说不一:(1) 西周指泾、渭、洛。三国吴·韦昭·注:「泾、渭、洛。」(2) 东周指河、洛、伊。
引《国语·周语上》:「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战国策·秦策一》:「亲魏善楚,下兵三川。」
⒉ 郡名。秦置,治荥阳,因其地有河、洛、伊三条河川,故称为「三川」。汉改置河南郡。即今河南省北部黄河两岸之地。
⒊ 唐代称剑南东、剑南西及山南西三道为「三川」。
引《新唐书·卷二〇一·文艺传上·杜审言传》:「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
“三”字共有1个读音: [sān]
汉字 | 三 |
---|---|
读音 | [sān] |
注音 | ㄙㄢ |
部首 | [一] 一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3 部外:2 |
异体字 | 叁 參 弎 ???? |
字形结构 | 独体字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4E09 |
其它编码 | 五笔:dggg 仓颉:mmm 郑码:cd 四角:10101 |
笔顺编码 | 111 |
笔顺笔画 | 一一一 |
笔顺名称 | 横 横 横 |
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
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
3.姓。
基本字义
三
sān ㄙㄢ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表示多次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英语 three
德语 drei (3) (Num)
“川”字共有1个读音: [chuān]
汉字 | 川 |
---|---|
读音 | [chuān] |
注音 | ㄔㄨㄢ |
部首 | [川] 川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3 部外:0 |
异体字 | 巛 ???? |
字形结构 | 独体字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5DDD |
其它编码 | 五笔:kthh 仓颉:lll 郑码:nd 四角:22000 |
笔顺编码 | 322 |
笔顺笔画 | ノ丨丨 |
笔顺名称 | 撇 竖 竖 |
1.河流:河川。高山大川。百川归海。
2.平地;平野:米粮川。一马平川。八百里秦川。
3.指四川:川马。川菜。
基本字义
川
chuān ㄔㄨㄢˉ
河流:名山大川。川流不息。平原,平地:平川。米粮川。〔川资〕旅费。特指中国四川省:川剧。川菜。川贝。英语
stream, river; flow; boil
德语 Bach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