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三个圣人。指尧、舜、禹。
⒉ 三个圣人。指夏禹、周公、孔子。
⒊ 三个圣人。指伏羲、文王、孔子。
⒋ 三个圣人。指文王、武王、周公。
⒈ 三个圣人。指 尧、舜、禹。
引汉 董仲舒 《贤良策三》:“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 禹 继 舜,舜 继 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汤 法三圣。”
颜师古 注:“三圣,谓 尧 舜 禹 也。”
⒉ 三个圣人。指 夏禹、周公、孔子。
引《孟子·滕文公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説,距詖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朱熹 集注:“三圣, 禹、周公、孔子 也。”
⒊ 三个圣人。指 伏羲、文王、孔子。
引《汉书·艺文志》:“人更三圣,世歷三古。”
颜师古 注引 韦昭 曰:“伏羲、文王、孔子。”
清 王鸣盛 《蛾术编》卷三:“伏羲 画六十四卦, 文王 作卦辞,爻辞, 孔子 作十翼……歷数三圣。”
⒋ 三个圣人。指 文王、武王、周公。
引《汉书·诸侯王表序》:“三圣制法,立爵五等。”
颜师古 注:“三圣谓 文王、武王 及 周公 也。”
三国 魏 曹植 《丹霞蔽日行》:“周室 何隆,一门三圣。”
黄节 注:“一门三圣,谓 文、武、周公 也。”
⒈ 三位圣人:(1) 伏羲、文王、孔子。颜师古注引韦昭曰:「伏羲、文王、孔子。」(2) 尧、舜、禹。汉·董仲舒〈元光元年举贤良对策〉:「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3) 文王、武王、周公。唐·颜师古·注:「三圣谓文王、武王及周公也。」(4) 夏禹、周公、孔子。汉·赵岐·注:「孟子言我亦欲正人心、距诐行,以奉禹、周公、孔子也。」
引《汉书·卷三〇·艺文志》:「人更三圣。」
《汉书·卷一四·诸侯王表·序》:「昔周监于二代,三圣制法。」
《孟子·滕文公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
“三”字共有1个读音: [sān]
汉字 | 三 |
---|---|
读音 | [sān] |
注音 | ㄙㄢ |
部首 | [一] 一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3 部外:2 |
异体字 | 叁 參 弎 ???? |
字形结构 | 独体字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4E09 |
其它编码 | 五笔:dggg 仓颉:mmm 郑码:cd 四角:10101 |
笔顺编码 | 111 |
笔顺笔画 | 一一一 |
笔顺名称 | 横 横 横 |
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
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
3.姓。
基本字义
三
sān ㄙㄢ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表示多次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英语 three
德语 drei (3) (Num)
“圣”字共有2个读音: [shèng] [kū]
汉字 | 圣 |
---|---|
读音 | [shèng][kū] |
注音 | ㄕㄥˋ|ㄎㄨ |
部首 | [土] 提土旁 |
笔画 | 总笔画:5 部外:2 |
异体字 | ???? 聖 琞 ???? ???? ???? ???? ???? ???? ???? ???? ???? ???? |
字形结构 | 上下结构 |
繁体字形 | 聖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5723 |
其它编码 | 五笔:cff 仓颉:eg 郑码:xsb 四角:77104 |
笔顺编码 | 54121 |
笔顺笔画 | フ丶一丨一 |
笔顺名称 | 横撇/横钩 捺 横 竖 横 |
1.最崇高的:圣地。神圣。
2.称学识或技能有极高成就的:圣手。诗圣。
3.指圣人:圣贤。
4.封建社会尊称帝王:圣上。圣旨。
5.宗教徒对所崇拜的事物的尊称:圣经。圣灵。
6.姓。
圣
(聖)
shèng ㄕㄥˋ
旧时称所谓人格最高尚的、智慧最高超的人:圣人。圣哲。 最崇高的,对所崇拜的事物的尊称:神圣。圣洁。圣地。圣经。 封建时代美化帝王的说法:圣上。圣旨。圣明。 称学问、技术有特高成就的:圣手。棋圣。圣
kū ㄎㄨ
古代方言,义同“掘”《説文•土部》:“圣,汝潁之閒謂致力於地曰圣。”清施補華《别弟文》:“吾負母而逃,圣野菜充飢。”英语 holy, sacred
德语 sakral (Adj),heilig, sankt (Adv, R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