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亦作“黍累”。
⒉ 古时极轻的重量单位。通常以十黍当一絫。
⒊ 比喻极其细微之处。
⒈ 亦作“黍累”。
⒉ 古时极轻的重量单位。通常以十黍当一絫。
引《汉书·律历志上》:“权轻重者,不失黍絫。”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十黍为絫,十絫为一銖。”
《文选·陆倕<新漏刻铭>》:“测表候阴,不谬圭撮,无乖黍累。”
吕延济 注:“六粟曰圭,十抄曰撮,十黍曰累。”
唐 刘禹锡 《平权衡赋》:“黍累无差,毫釐必究。”
⒊ 比喻极其细微之处。
引唐 白居易 《省试性习相远近赋》:“积艺业於黍累,慎言行於毫釐。”
“黍”字共有1个读音: [shǔ]
汉字 | 黍 |
---|---|
读音 | [shǔ] |
注音 | ㄕㄨˇ |
部首 | [黍] 黍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12 部外:0 |
异体字 | ???? ???? |
字形结构 | 上下结构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9ECD |
其它编码 | 五笔:twiu 仓颉:hdoe 郑码:mfok 四角:20909 |
笔顺编码 | 312343424134 |
笔顺笔画 | ノ一丨ノ丶ノ丶丨丶一ノ丶 |
笔顺名称 | 撇 横 竖 撇 点 撇 捺 竖钩 点 提 撇 点 |
黍子,一年生草本植物。碾成米叫黄米,性黏,可酿酒。
基本字义
黍
shǔ ㄕㄨˇ
◎ 〔黍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线形,子实淡黄色,去皮后称黄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后有黏性。
英语 glutinous millet; KangXi radical number 202
德语 Hirsekorn, Hirse (S),Radikal Nr. 202 = Hi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