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使用暴力。
英violent force;
⒉ 指军队的战斗力及人员多少。
英military force; armed might; force of arms;
⒈ 武卒。《史记·苏秦列传》引作“武士”。参见“武卒”。
引《战国策·魏策一》:“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餘万,苍头二千万,奋击二十万,廝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疋。”
⒉ 军事力量。
引《史记·伍子胥列传》:“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 齐。”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参分天下而有其二,跨州据土,带甲百万。言武力则莫之敢抗,论文德则无所与辞。”
南朝 梁 江淹 《恨赋》:“雄图既溢,武力未毕。”
邹韬奋 《经历》三二:“武力虽非抗敌救亡的唯一工具,但无疑地是最重要的一种工具。”
巴金 《死去的太阳》四:“前三排坐位中一个穿马褂的三角脸的青年半立起身子说:‘我看用武力占领租界是不合条约。’”
⒊ 勇力。
引《孔子家语·本姓》:“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絶伦。”
《北史·李元护传》:“﹝ 李元护 ﹞身长八尺,美鬚髯,少有武力。”
宋 苏轼 《猎会》诗序:“﹝ 雷胜 ﹞武力絶人,骑射敏妙。”
⒋ 强暴的力量。
引鲁迅 《准风月谈·野兽训练法》:“用武力拳头去对付,就是所谓‘霸道’。”
⒈ 兵力。
引《文选·李斯·上书秦始皇》:「夫全赵之时,武力鼎士。」
⒉ 全副武装的精锐士兵。
引《战国策·魏策一》:「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千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
⒊ 勇力。
引《孔子家语·卷九·本姓解》:「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
《北史·卷四五·李元护传》:「身长八尺,洛廔髯,少有武力。」
英语military force
德语Gewalt, Waffengewalt (S)
法语force militaire
“武”字共有1个读音: [wǔ]
汉字 | 武 |
---|---|
读音 | [wǔ] |
注音 | ㄨˇ |
部首 | [止] 止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8 部外:4 |
异体字 | 䟼 ???? |
字形结构 | 半包围结构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6B66 |
其它编码 | 五笔:gahd|gahy 仓颉:mpylm 郑码:ahii 四角:13140 |
笔顺编码 | 11212154 |
笔顺笔画 | 一一丨一丨一フ丶 |
笔顺名称 | 横 横 竖 横 竖 提 斜钩 点 |
1.关于军事的(跟“文”相对):武器。武装。武力。
2.关于技击的:武术。武艺。
3.勇猛;猛烈:英武。威武。武火。
4.姓。
5.半步,泛指脚步:继武。踵武。见〖步武〗。
基本字义
武
wǔ ㄨˇ
关于军事或技击的,与“文”相对:武装。武器。武警。武林。武坛。武生。武旦。武丑。武净。武举。勇猛,猛烈:英武。威武。武断。武士。武夫。半步,泛指脚步:步武。踵武。行(xíng )不数武。姓。英语 military; martial, warlike
德语 Fertigkeiten, Fähigkeiten, Technik, die mit dem Kämpfen zu tun hat (S, Mil),Kampf- (S, Mil),Schritt (S),martialisch, kriegerisch, kämpferisch (Adj, Mil),militärisch, militant (Adj, Mil),Wu (Eig, Fam)
“力”字共有1个读音: [lì]
汉字 | 力 |
---|---|
读音 | [lì] |
注音 | ㄌㄧˊ |
部首 | [力] 力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2 部外:0 |
异体字 | 仂 ???? 力 |
字形结构 | 独体字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529B |
其它编码 | 五笔:ltn|ent 仓颉:ks 郑码:ym 四角:40027 |
笔顺编码 | 53 |
笔顺笔画 | フノ |
笔顺名称 | 横折钩 撇 |
1.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和发生形变的外因。力有三个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力量;能力:人力。物力。目力。脑力。药力。理解力。说服力。战斗力。
3.特指体力:大力士。四肢无力。用力推车。
4.尽力;努力:力争上游。维护甚力。
5.姓。
基本字义
力
lì ㄌㄧˊ
人和动物筋肉的效能:力气。力量。一切事物的效能:视力。生产力。控制力。物理学上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引起运动加速或形变:力学。作用力。保守力。用极大的力量:尽力。力挫。力挽狂澜。姓。英语 power, capability, influence
德语 Kraft (S, Phys),Radikal Nr. 19 = Kraft, Stärke, Fähigkeit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