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儆戒;训戒。
⒈ 儆戒;训戒。
引《左传·宣公十二年》:“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之。”
《续资治通鉴·宋太宗端拱元年》:“三月,甲子,下詔申儆官吏,求直言。”
《清史稿·礼志十二》:“詔以易名之典,不容冒滥,严切申儆,且下 培敬 吏议。”
邹韬奋 《抗战以来》五:“若任其摩擦,勇于私斗,必怯于公战,敌人与汉奸之所喜,即仁人志士之所忧,应由政府申儆全国。”
“儆”字共有1个读音: [jǐng]
汉字 | 儆 |
---|---|
读音 | [jǐng] |
注音 | ㄐㄧㄥˇ |
部首 | [亻] 单人旁 |
笔画 | 总笔画:14 部外:12 |
异体字 | 憼 擏 |
字形结构 | 左右结构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5106 |
其它编码 | 五笔:waqt 仓颉:otrk 郑码:nejm 四角:28240 |
笔顺编码 | 32122352513134 |
笔顺笔画 | ノ丨一丨丨ノフ丨フ一ノ一ノ丶 |
笔顺名称 | 撇 竖 横 竖 竖 撇 横折钩 竖 横折 横 撇 横 撇 捺 |
让人自己觉悟而不犯过错:儆戒。以儆效尤。
基本字义
儆
jǐng ㄐㄧㄥˇ
使人警醒,不犯过错:儆戒。儆省(xǐng )(使人觉悟、反省)。惩一儆百。以儆效尤。古同“警”,警报。英语 warn; warning
德语 warn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