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二十八。四乘七所得。指二十八年。
⒉ 二十八。四乘七所得。亦指人年二十八岁。
⒊ 二十八。四乘七所得。指东汉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
⒋ 二十八。四乘七所得。指二十八宿。
⒌ 旧俗,人死后每隔七天为忌日,祭奠一次。第四个忌日称“四七”。
⒈ 二十八。四乘七所得。指二十八年。
引《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光武 先在长安时,同舍生 彊华 自 关中 奉赤伏符,曰:‘ 刘秀 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鬭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李贤 注:“四七,二十八也,自 高祖 至 光武 初起,合二百二十八年,即四七之际也; 汉 火德,故火为主也。”
《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四七之期必尽,百六之数溘屯。”
原注:“齐 初践祚计止於二十八年。”
⒉ 二十八。四乘七所得。亦指人年二十八岁。
引《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四七,筋骨坚,髮长极,身体盛壮。”
⒊ 二十八。四乘七所得。指 东汉 开国功臣 云台 二十八将。参见“二十八将”。
引《文选·张衡<东京赋>》:“我 世祖 忿之,乃龙飞 白水,凤翔参墟,授鉞四七, 共工 是除。”
李善 注:“四七,二十八将也。”
《文选·左思<魏都赋>》:“相兼二八,将猛四七。”
张载 注:“四七者, 汉 光武 二十八将也。”
清 王闿运 《拟李鸿章陈苗事折子》:“援(马援 )之智勇,冠於四七。”
⒋ 二十八。四乘七所得。指二十八宿。
引《后汉书·刘瑜传》:“盖诸侯之位,上法四七,垂文炳燿,关之盛衰者也。”
李贤 注:“四七,二十八宿也。诸侯为天子守四方,犹天之有二十八宿。 《汉官仪》曰:‘天子建侯,上法四七也。’”
前蜀 杜光庭 《蜀王葛仙化祈雨醮词》:“伏以四七在天,垂文定位;三八镇地,设象分灵。”
⒌ 旧俗,人死后每隔七天为忌日,祭奠一次。第四个忌日称“四七”。参见“七七”。
引《儒林外史》第二六回:“鲍廷璽 哭着应道:‘小的父亲死了。’ 向道臺 道:‘没了几时?’ 鲍廷璽 道:‘明日就是四七。’”
⒈ 二十八,四乘七而得。
引《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上》:「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唐·章怀太子·注:「四七,二十八也。自高祖至光武初起,合二百二十八年,即四七之际也。」
《文选·左思·魏都赋》:「相兼二八,将猛四七。」
唐·李善·注:「四七者,汉光武二十八将也。」
⒉ 一种民间习俗。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第四个忌日称为「四七」。
引《儒林外史·第二六回》:「鲍廷玺哭著应道:『小的父亲死了。』向道台问:『没了几时?』鲍廷玺道:『明日就是四七。』」
“四”字共有1个读音: [sì]
汉字 | 四 |
---|---|
读音 | [sì] |
注音 | ㄙˋ |
部首 | [囗] 国字匡 |
笔画 | 总笔画:5 部外:2 |
异体字 | 亖 肆 ???? ???? ???? 龱 |
字形结构 | 全包围结构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56DB |
其它编码 | 五笔:lhng 仓颉:wc 郑码:lk 四角:60212 |
笔顺编码 | 25351 |
笔顺笔画 | 丨フノフ一 |
笔顺名称 | 竖 横折 撇 竖折/竖弯 横 |
1.三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
2.姓。
3.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基本字义
四
sì ㄙˋ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四方。四边。四序(即“四季”)。四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四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四君子(中国画中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6”。英语 four
德语 vier (4) (Num)
“七”字共有1个读音: [qī]
汉字 | 七 |
---|---|
读音 | [qī] |
注音 | ㄑㄧ |
部首 | [一] 一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2 部外:1 |
异体字 | 柒 ???? |
字形结构 | 独体字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4E03 |
其它编码 | 五笔:agn 仓颉:ju 郑码:hd 四角:40710 |
笔顺编码 | 15 |
笔顺笔画 | 一フ |
笔顺名称 | 横 竖弯钩 |
1.六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
2.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直到第四十九天为止,共分七个“七”。
3.姓。
基本字义
七
qī ㄑㄧˉ
数名,六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柒”代)。文体名,或称“七体”,为赋体的另一种形式。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称“做七”。英语 seven
德语 sieben (7) (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