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古代少数民族氐的一支。
⒈ 古代少数民族 氐 的一支。
引《通典·边防五》:“氐 者 西戎 之别种……其种非一,或号 青氐,或号 白氐,或号 蚺氐。此盖中国人即其服色而名之也。”
“青”字共有1个读音: [qīng]
汉字 | 青 |
---|---|
读音 | [qīng] |
注音 | ㄑㄧㄥ |
部首 | [青] 青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8 部外:0 |
异体字 | 寈 靑 ???? ???? ???? ???? ???? ???? |
字形结构 | 上下结构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9752 |
其它编码 | 五笔:gef 仓颉:qmb 郑码:ciq 四角:50227 |
笔顺编码 | 11212511 |
笔顺笔画 | 一一丨一丨フ一一 |
笔顺名称 | 横 横 竖 横 竖 横折钩 横 横 |
1.黑色:青布。青线。
2.绿色(多用于植物)或蓝色(用于天空):青草。青天。
3.青草或没成熟的庄稼:踏青。看青。
4.青年:老中青。
5.青海的简称。
基本字义
青
qīng ㄑㄧㄥˉ
深绿色或浅蓝色:青绿。青碧。青草。青苔。青苗。青菜。青葱。青山绿水。青云直上。万古长青(喻高尚的精神或深厚的友情永远不衰)。绿色的东西:踏青。青黄不接。靛蓝色:靛青。青紫。青出于蓝,胜于蓝。黑色:青布。青线。青衫。青衣。喻年轻:青年。青春。青工。竹简:青简。青史(原指写在竹简上的记事,后指史书,如“永垂青青”)。英语 blue, green, black; young
德语 grün, blau, türkisfarben (V),Qing (Eig, Fam),Radikal Nr. 174 = blaugrün, blau, grün, grünes Gras, junge Saat, jung
“氐”字共有2个读音: [dī] [dǐ]
汉字 | 氐 |
---|---|
读音 | [dī][dǐ] |
注音 | ㄉㄧ|ㄉㄧˇ |
部首 | [氏] 氏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5 部外:1 |
异体字 | ???? ???? 低 底 抵 柢 |
字形结构 | 独体字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6C10 |
其它编码 | 五笔:qayi 仓颉:hpm 郑码:rhs 四角:72740 |
笔顺编码 | 35154 |
笔顺笔画 | ノフ一フ丶 |
笔顺名称 | 撇 竖提 横 斜钩 点 |
[dī]
1.古代民族名。汉、唐时分布于今陕、甘、川、滇等省,从事畜牧和农业。十六国中的前秦、后凉即氐人所建。其后,大部与汉人同化。
2.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dǐ]根本。
基本字义
氐
dī ㄉㄧˉ
低;低下。后作“低”。《正字通•氏部》:“氐,與低同。” 古代少数民族名。殷、周至南北朝分布在今西北一帶。《廣韻•齊韻》:“氐,氐、羌。” 星座名。二十八宿之一,东方苍龙七宿的第三宿,共有四颗星。亦称天根。 〔氐道〕古县名。汉置,在今甘肃省武山县东南。其它字义
氐
dǐ ㄉㄧˇ
根本;基础。后作“柢”。《玉篇•氏部》:“氐,本也。” 至;抵达。后作“抵”。《説文•氐部》:“氐,至也。” 止;终极。《爾雅•釋詁下》“底,止也” 副词。概括之词,相当于“大略”、“大抵”。《正字通•氏部》:“氐,大氐,猶言大凡也。俗作抵。”英语 name of an ancient t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