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炼丹炉。铅为道家炼丹的主要原料,故名。亦借指道家修炼之事。
⒈ 炼丹炉。铅为道家炼丹的主要原料,故名。亦借指道家修炼之事。
引宋 苏轼 《临江仙·龙丘子自洛至蜀作此记之》词:“龙丘 新洞府,铅鼎养丹砂。”
宋 苏轼 《次韵致政张朝奉仍招晚饮》:“自此养铅鼎,无穷走河车。”
施元之 等注引 杜光庭 《仙传拾遗》:“刘无名,有真人示以阳炉阴鼎柔金炼化水玉之方,伏汞炼铅成朱髓之诀,以铅为君,以汞为臣,八石为使,黄芽为田。”
“铅”字共有2个读音: [qiān] [yán]
汉字 | 铅 |
---|---|
读音 | [qiān][yán] |
注音 | ㄑㄧㄢ|ㄧㄢˊ |
部首 | [钅] 金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10 部外:5 |
异体字 | 鉛 鈆 |
字形结构 | 左右结构 |
繁体字形 | 鉛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94C5 |
其它编码 | 五笔:qmkg|qwkg 仓颉:ophnr 郑码:pqj 四角:87761 |
笔顺编码 | 3111535251 |
笔顺笔画 | ノ一一一フノフ丨フ一 |
笔顺名称 | 撇 横 横 横 竖提 撇 横折折/横折弯 竖 横折 横 |
[qiān]
1.金属元素,符号Pb,原子序数82。银灰色。铅及其化合物均有毒。用于制造蓄电池和铸造铅字。也用作耐硫酸腐蚀、防放射线的材料。
2.用石墨作笔心的笔叫铅笔。
[yán]铅山,地名。在江西东部。
基本字义
铅
(鉛)
qiān ㄑㄧㄢˉ
一种金属元素,可用作耐硫酸腐蚀、防丙种射线、蓄电池等的材料。其合金可作铅字、轴承、电缆包皮等之用:铅刀(指钝刀子,喻才能微薄)。铅球。指用石墨等制成的书写工具:铅笔。铅椠(铅粉笔和木板,古人用以书写的工具,借指著作校勘)。其它字义
铅
(鉛)
yán ㄧㄢˊ
〔铅山〕地名,在中国江西省。(鉛)英语 lead
德语 Blei (Element 82, Pb) (S, Chem)
“鼎”字共有1个读音: [dǐng]
汉字 | 鼎 |
---|---|
读音 | [dǐng] |
注音 | ㄉㄧㄥˇ |
部首 | [鼎] 鼎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12 部外:0 |
异体字 | 㫀 鐤 鼑 ???? ???? ???? ???? ???? ???? ???? ???? 䁀 ???? |
字形结构 | 上下结构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9F0E |
其它编码 | 五笔:hndn 仓颉:buvml 郑码:lznx 四角:22227 |
笔顺编码 | 251115132125 |
笔顺笔画 | 丨フ一一一フ一ノ丨一丨フ |
笔顺名称 | 竖 横折 横 横 横 竖折撇/竖折折 横 撇 竖 横 竖 横折 |
1.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
2.比喻王位、帝业:定鼎。问鼎。
3.大:鼎力。鼎言。
4.锅。
5.姓。
6.正当;正在:鼎盛。
鼎
dǐng ㄉㄧㄥˇ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铜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鼎镬。 锅:鼎罐。鼎锅。 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鼎彝。九鼎。定鼎。问鼎。鼎祚(国运)。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鼎峙。鼎足之势。 大:鼎族。鼎臣。鼎力支持。 正当,正在:鼎盛(shèng )。英语 large, three-legged bronze caldron
德语 Antikes Kochgefäß mit zwei Griffen und drei oder vier Standbeinen (S),Dreifuß (S),kaiserliche Macht (S),Kessel (S),Macht (S),Opfergefäß (S),Symbol für das Reich (S),Urne (S),errichten (V),fest (Adj),stark (Adv),Ding (Eig, Fam),Klassenzeichen , Radikal Nr. 206 ,Ding (antikes Kochgefäß mit zwei Handgriffen und drei oder vier Beinen)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