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山名。在今湖北省南漳县西部。漳水发源于此。山有抱玉岩,传为楚人卞和得璞处。
⒉ 山名。在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南。相传禹铸鼎于此。
⒊ 山名。在今河南省灵宝县阌乡南。相传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此。亦名覆釜山。
⒋ 山名。在今安徽省怀远县西南。
⒈ 山名。在今 湖北省 南漳县 西部。 漳水 发源于此。山有 抱玉岩,传为 楚 人 卞和 得璞处。
引《书·禹贡》:“导 嶓冢,至于 荆山。”
孔 传:“荆山 在 荆州。”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禹贡》:‘ 荆 及 衡阳 惟 荆州。’盖即 荆山 之称,而制州名矣。故 楚 也。”
⒉ 山名。在今 陕西省 富平县 西南。相传 禹 铸鼎于此。
引《书·禹贡》:“导 岍 及 岐,至于 荆山。”
孔颖达 疏:“《地理志》云:《禹贡》北条 荆山 在 冯翊 怀德县 南。”
《后汉书·郡国志一·冯翊》 刘昭 注引 晋 皇甫谧 《帝王世纪》:“禹 铸鼎於 荆山,在 冯翊 怀德 之南,今其下﹝有﹞ 荆渠 也。”
⒊ 山名。在今 河南省 灵宝县 阌乡 南。相传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于此。亦名 覆釜山。
引《史记·封禅书》:“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
⒋ 山名。在今 安徽省 怀远县 西南。
引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淮水》:“《郡国志》曰:‘ 平阿县 有 当涂山,淮 出于 荆山 之左, 当涂 之右,奔流二山之间,西扬涛北注之。’”
《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四年》:“帝驰至 荆山洪,距 赵步 二百餘里。”
胡三省 注:“荆山 在 濠州 钟离县 西八十三里,即 梁武帝 筑堰之地,今 怀远军 正治 荆山。”
⒈ 山名:(1) 位于山东省诸城县东北,也称为「荆台山」。(2) 位于河南省禹县西北。(3)位于河南省阌乡县南。也称为「覆釜山」。(4) 位于安徽省芜湖县东南。(5) 位于安徽省怀远县西南。(6) 位于湖北省南漳县西。
“荆”字共有1个读音: [jīng]
汉字 | 荆 |
---|---|
读音 | [jīng] |
注音 | ㄐㄧㄥ |
部首 | [艹] 草字头 |
笔画 | 总笔画:9 部外:6 |
异体字 | 荊 ???? ???? ???? |
字形结构 | 左右结构 |
繁体字形 | 荊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8346 |
其它编码 | 五笔:agaj 仓颉:tjln 郑码:eaek 四角:42400 |
笔顺编码 | 122113222 |
笔顺笔画 | 一丨丨一一ノ丨丨丨 |
笔顺名称 | 横 竖 竖 横 横 撇 竖 竖 竖钩 |
1.灌木。种类很多。多丛生,枝条柔软,可编筐篓。
2.古时用荆条做成的刑杖:负荆请罪。
3.春秋时楚国也称荆。
基本字义
荆
jīng ㄐㄧㄥˉ
落叶灌木,叶有长柄,掌状分裂,开蓝紫色小花,枝条可编筐篮等(亦称“楚”):紫荆。荆条。荆棘。披荆斩棘。古代用荆条做的刑仗:负荆请罪。中国古代“九州”之一,春秋时楚国别称:荆州。荆璞(喻美质、未经任用的卓越人才)。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拙荆。山荆。荆妻。姓。英语 thorns; brambles; my wife; cane
德语 Brombeersträucher (S),Dornen (S),Jing (Eig, Fam)
“山”字共有1个读音: [shān]
汉字 | 山 |
---|---|
读音 | [shān] |
注音 | ㄕㄢ |
部首 | [山] 山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3 部外:0 |
异体字 | ???? ???? |
字形结构 | 独体字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5C71 |
其它编码 | 五笔:mmmm 仓颉:u 郑码:ll 四角:22770 |
笔顺编码 | 252 |
笔顺笔画 | 丨フ丨 |
笔顺名称 | 竖 竖折/竖弯 竖 |
1.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高山。山顶。
2.像山的东西:冰山。
3.蚕蔟:蚕上山了。
4.山墙:房山。
基本字义
山
shān ㄕㄢˉ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峦。山川。山路。山头。山明水秀。山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形状像山的:山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形容大声:山响。山呼万岁。姓。英语 mountain, hill, peak
德语 Berg ,Radikal Nr. 46 = Berg, Gebirge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