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谓声音符合节奏。
⒉ 和声;和鸣。
⒊ 犹齐声。
⒋ 谓合二字成一字之音。
⒈ 谓声音符合节奏。
引《周礼·春官·大胥》:“春入学,舍采合舞,秋颁学合声。”
郑玄 注:“合声,亦等其曲折,使应节奏。”
孙诒让 正义:“合声,即合乐之声音也。”
北周 庾信 《灯赋》:“《楚妃》留客, 韩娥 合声。”
⒉ 和声;和鸣。
引唐太宗 《月晦》诗:“笑树花分色,啼枝鸟合声。”
⒊ 犹齐声。
引唐 孙頠 《幻异志·双圣灯》:“大歷 十四年四月八日夜,大众合声礼念,西南近臺见双圣灯。”
朱自清 《中国歌谣·歌谣的历史》:“歌阕,合声赓赞,叫声振席,欢感闾里。”
⒋ 谓合二字成一字之音。参见“反切”。
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音韵阐微》:“国书十二字头用合声相切,缓读则为二字,急读则为一音,悉本乎人声之自然。证以《左传》之丁寧为鉦,句瀆为穀;《战国策》之勃苏为胥。於 三代 古法亦復相协。”
黄侃 《声韵略说》:“合声即反语,谓合二字急疾呼之以成声。”
⒈ 声音符合旋律、节奏。
引《周礼·春官·大胥》:「秋颁学合声。」
汉·郑玄·注:「合声,亦等其曲折,使应节奏也。」
北周·庾信〈灯赋〉:「楚妃留客,韩娥合声。」
⒉ 将二字合读成一字的音。
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四二·经部·小学类三·钦定音韵 阐微》:「惟我国书十二字头,用合声相切,缓读则为二字,急读则为一音,悉本乎人声之自然。」
⒊ 齐声。
例如:「每天清晨,寺庙里的师父们都会合声念诵经文。」
“声”字共有1个读音: [shēng]
汉字 | 声 |
---|---|
读音 | [shēng] |
注音 | ㄕㄥ |
部首 | [士] 士字旁 |
笔画 | 总笔画:7 部外:4 |
异体字 | 磬 聲 |
字形结构 | 上下结构 |
繁体字形 | 聲 |
统一编码 | 基本区 U+58F0 |
其它编码 | 五笔:fnr 仓颉:gah 郑码:bxm 四角:40207 |
笔顺编码 | 1215213 |
笔顺笔画 | 一丨一フ丨一ノ |
笔顺名称 | 横 竖 横 横折 竖 横 撇 |
1.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锣声。大声。
2.说话;语言:不声不响。呼声。
3.宣布;陈述:声明。声讨。
4.名誉:声望。名声。
5.声母:声韵。双声。
6.声调:第一声。去声。
7.量词。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连喊三声。
基本字义
声
(聲)
shēng ㄕㄥˉ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声音。声带。消息,音讯:声息。不通声气。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声明。声辩(公开辩白)。声泪俱下。声嘶力竭。名誉:名声。音乐歌舞:声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声色。英语 sound, voice, noise; tone; music
德语 Ton, Stimme (Mus),La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