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胡琴的意思

qín

胡琴


拼音hú qín
注音ㄏㄨˊ ㄑ一ㄣˊ
词性名词

词语解释

胡琴,胡琴儿[ hú qin,hú qin ér ]

⒈  弦乐器之一,把系有马尾的竹弓置于两根弦之间,弦固定于蒙覆蛇皮的竹筒上,演奏时马尾摩擦琴弦而发声,如板胡、二胡等。

胡琴琵琶与羌笛。——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huqin fiddle; two-stringed Chinese violin;

引证解释

⒈  古乐器名。古代泛称来自北方和西北各族的拨弦乐器,有时指琵琶,有时指忽雷等。约 宋 元 开始,亦为拉弦乐器之称。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琵琶》:“文宗 朝,有内人 郑中丞 善胡琴,内库有二琵琶,号大小忽雷, 郑 尝弹小忽雷。”
唐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宋 曾巩 《明妃曲》诗之二:“直欲论情通 汉 也,独能将恨寄胡琴。”
元 杨维桢 《张猩猩胡琴引序》:“胡琴在南为第二絃子,在北为今名,亦古月琴之遗制也。”
《元史·礼乐志五》:“火不思,制如琵琶……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絃,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

⒉  今戏曲中所用的弦乐器。琴筒一端蒙蛇皮,筒上装琴杆,杆端设木轸二,从木轸到筒底张弦二根,以竹弓张马尾,放在两弦之间拉动。有二胡、京胡、板胡、四胡等不同形制。

叶圣陶 《隔膜·恐怖之夜》:“忽然有胡琴的声音了,想是沿河乘凉的人拉的。”

国语辞典

胡琴[ hú qín ]

⒈  乐器名。中国拉弦乐器的总称。来自北番奚族,汉时输入,元代始称为「胡琴」。以竹为筒,空腹上蒙蛇皮,筒设杆柄,柄端穿一横孔,再以二轴贯穿,由轴至筒,设两弦,另用竹弓张马尾纳二弦之间,摩擦发声,故称为「二弦」。音色优美,应用甚广,种类亦多,依其形制大小、音域高低区分为南胡、京胡、粤胡等。

英语huqin, family of Chinese two-stringed fiddles, with snakeskin covered wooden soundbox and bamboo bow with horsehair bowstring

德语Zweisaideninstrument

法语huqin (instruments à cordes)​

“胡”字共有1个读音: [hú]  

胡

汉字
读音[hú]
注音ㄏㄨˊ
部首[月]  月字旁
笔画总笔画:9 部外:5
异体字 鬍 瑚 ???? ???? ???? 㗅 ????
字形结构左右结构
繁体字形衚鬍
统一编码基本区 U+80E1
其它编码五笔:deg 仓颉:jrb 郑码:edjq 四角:47620
笔顺编码122513511
笔顺笔画一丨丨フ一ノフ一一
笔顺名称 横 竖 竖 横折 横 撇 横折钩 横 横

“胡”字的意思

1.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胡人。胡服。胡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胡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远、隔绝)。

2.泛指外国或外族的:胡椒。胡瓜(黄瓜)。胡琴。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

3.乱,无道理:胡来。胡闹。胡吹。胡言乱语。

4.文言疑问词,为什么,何故:胡不归?“胡取禾三百廛兮?”

5.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胡须。

6.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狼跋其胡。”

7.巷、小街道称“胡同(tòng)”(用作巷名时,“同”读轻声不儿化)。

8.姓。

“胡”字的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鬍)

hú ㄏㄨˊ

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胡人。胡服。胡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胡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远、隔绝)。 泛指外国或外族的:胡椒。胡瓜(黄瓜)。胡琴。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 乱,无道理:胡来。胡闹。胡吹。胡言乱语。 文言疑问词,为什么,何故:胡不归?“胡取禾三百廛兮?” 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胡须。 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狼跋其胡。” 巷、小街道称“胡同(tòng )”(用作巷名时,“同”读轻声不儿化)。 姓。

英语 recklessly, foolishly; wildly

德语 warum, weshalb (Lit)​,hist. Bezeichung die Stämme im Norden und Westen Chinas (S, Gesch)​,ausländisch, von außen kommend, planlos, unüberlegt (Adj)​,Hu (Eig, Fam)

词语首拼